滁州、南京、安顺三地,地处安徽、江苏、贵州,却因一段明文化而渊源深厚、血脉情浓。日前,一场跨越了1700多公里距离和600多年时光的文化探寻网络主题活动在滁州举办,促进文旅交流交融,探讨史迹、文物、文献的发掘整理、保护利用。山川共情、文脉同源,三地努力在新时代用贯通的古今文脉滋养城市文化内核,促进三地经济文化社群交流融合。
千里“文脉”一“明”牵
兴于滁州凤阳,定都南京,派30万大军远征云贵,在安顺一带屯兵驻垦,“调北填南”……明太祖朱元璋600多年前的一番操作,让滁州、南京、安顺三地结下不解之缘,直至今日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因山川共情、文脉同源,而在新时代找到了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机,实现文化的共护、共扬、共享。
5月26日,在琅琊山脚下的南京太仆寺,由南京市委网信办、安顺市委网信办、滁州市委宣传部、滁州市委网信办联合主办的“山川共情 文脉同源”宁滁安三地文化探寻网络主题活动启动,三市相关领导、明史专家、高校学者、作家学者代表以及网络大V和媒体代表济济一堂。配乐朗诵朱元璋的《感旧记》,古风舞蹈《踏歌行》,古诗朗诵王阳明的《龙潭夜坐》和《寄滁阳诸生》……充满明朝IP的精彩表演再现了600年前的大明风华。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大一统的都城矗立在明代,由朱元璋把南京的城建史、都城史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同时实现了长江淮河地区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共同提高。凤阳—滁州—南京是朱元璋实现明朝一统天下的三大重要支点。
安顺的屯堡文化,则是明文化的“活化石”。明洪武十四年 (公元1381年),傅友德、沐英、蓝玉率领三十万大军远征云贵,并在当地屯兵驻垦,“祖上大明凤阳府”“来自南京柳树湾”,是安顺屯堡人的身份认同。滁州是明王朝的肇始地,也是明文化发祥地。从王阳明安顺的龙场悟道,到滁州丰山脚下“致良知”学说的最终成型,更是在文化上密切了两地的内在联系。
宁滁安三地联系如此紧密,脉络如此清楚,文化上、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自然更为强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南京、滁州和安顺血脉相连,文化相亲,此次三地共同策划这场网络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希望提升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进行品牌塑造和文旅融合,更好地挖掘、共享优势文化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出三地的文化力量。”滁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王连侠说。
文化发掘一家亲
“从1381年自江淮来到屯堡,600多年的时间过去,屯堡人仍说着朱元璋时代的普通话,穿马皇后时代的绣花鞋,住在有江南图案的房子里……”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知联会会长、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姚晓英形象地解释了贵州安顺屯堡文化的特点。
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语言、风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富含600年前的文化因子。在屯堡老街上行走的女子们,尖头鞋上装饰的是精美的刺绣,别具一格的“凤阳头”上,点缀着银质的发簪,行走间,身后左右摇甩的丝头系腰,为黔中小镇增添了一抹江南水乡的风情。贵州《安顺府志》有这样的记载,“妇女以银索绾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妆也”。明确说明了屯堡妇女的装束是朱元璋老家凤阳汉族妇女的正统装束,这一身奇异的靓装还为屯堡人惹来了“凤头笄”“凤头鸡”“凤头苗”等称谓。
在姚晓英看来,今天的安顺屯堡就是一个来自明代卫所的什锦博物馆。客家文化在地生长得益于民俗文化的滋养,家国情怀、家国担当则是屯堡人毫不动摇坚守的理由,己身长做戍国人,自把异乡认故乡。
如今,屯堡正被打造成贵州省文旅融合示范区之一,近年来举办了“骑行去明朝”“我从明朝来”凤阳汉装主题摄影展等活动,并在凤阳博物馆展出。2020年10月,凤阳县与安顺平坝共同在天龙屯堡古镇举办“接你回家·回望中都”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地一家人在跨越了600多年后再次团聚。
“屯堡文化具有历史学的意义、民族学的意义、民俗文化学的意义。”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贵州省文史馆荣誉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毛佩琦告诉记者,从屯堡文化可以看到活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生活的史实,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如何融入现代文明继续发展前行值得思考。
寻根之旅意蕴长
在5月26日下午举办的宁滁安三地文化交流研讨会上,毛佩琦、邵磊、姚晓英、何春银、张祥林等明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分别作了《关山邈远,血脉情浓》《明文化研究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安顺屯堡,家国600年——来自中世纪的江淮余韵如何在贵州山地寨生》《明文化:围绕一座城,研究一个人,讲透一首诗》《浅析宁滁安三地历史文脉共融之特点》等主题分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明文化以及在宁滁安三地历史文脉中的融合。
在随后进行的短短3天的线下采风及明文化考察活动中,从滁州龙潭、南京太仆寺、丰乐亭、琅琊山、醉翁亭、明光跃龙冈、凤阳明皇陵、明中都、定远池河太平桥,到南京明孝陵、明城墙,众多景点和古迹以明文化相串联,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都城(明皇陵)—明城墙(明孝陵)—安顺屯堡,形成了一条悠远而又悠长的明代历史文化走廊,擦亮它,让明文化的光辉辉映世界,宁滁安三地责无旁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滁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贾鸿彬说。
“三地历史文脉中形成了以南都为中心、帝乡畿辅为自豪的明皇文化;群体移民、迁客流寓,形成南北融合的地域风景;崇文重教,重视科第与教化并行的儒学风气;崇尚山水林泉,寓景寄情的诗性表现等共同特征,相因相陈,同中有异,构成了明文化走廊中丰富多彩的篇章。”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祥林对记者说,三地的明代人文遗产中,尚有诸多有价值的史迹、文物、文献有待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加以弘扬可在新时代实现古今文脉与城市灵魂的沟通,促进三地经济文化社群更广泛深入的融合。
“此次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亲密、血脉相连的氛围,也展现了共同保护挖掘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志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在毛佩琦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文化继承发扬之旅、团结奋进之旅,对更好建设当代社会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