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资讯 > 

品味诗词之美,赓续文化基因——亳州学院“曲艺诗华,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赴泾县调研

发表于:2023-07-20 11:12  作者:陈明洁  来源:中国网韵动安徽  责任编辑:唐义瑞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宝贵财富。以传统诗词的文学形式表现非遗项目,咏之,赞之,相得益彰。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曲艺诗华,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以诗词为线索调研宣城的曲、艺华章,走进宣纸、宣酒、宣笔、木梳、黄梅戏等非遗古艺,运用互联网等媒介为非遗项目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使文化遗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再焕生机,流芳百世。

于中国宣纸文化园,寻千年深远文化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人们常用八个字形容它的魅力:墨韵万变,纸寿千年。薄薄一张纸卷,捕住了力悬千钧的民族笔力,也留住了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7月4日,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曲艺诗华,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在团队指导教师程扬、李婷婷的带领下,来到“中国宣纸之乡”安徽泾县的宣纸文化园,调研国家级非遗项目——宣纸制作技艺。

园区由中国宣纸博物馆、“三丈三”超级宣纸制作车间、宣纸技艺体验园三部分组成。首先,团队成员参观了宣纸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宣纸魅力。一捆草檀、一池山泉,在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中,历经风霜雨雪、岁月沉积,粉身碎骨后,方百炼成纸。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宣纸需要历经清洗、蒸煮、晾晒等108道工序,上千个日夜,才能从原料中造就出来。

随后,在古法技艺车间里,团队成员参观了“捞纸”“晒纸”“剪纸”等手工造纸技艺,感受到宣纸背后的工匠精神和文化气息。师傅们娴熟的动作和气定神闲的神采,展现出“大国工匠”的自信和坚守。那看似简单的“捞”“挑”“锤”中,流传着千年不绝的代代相授,传承着万古不朽的华夏文明,连接着割舍不断的民族血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成员也参与到宣纸制作工艺的“捞纸”环节中来,两名实践队员抬着纸帘在纸槽中入水晃动,抄制两次完成了一张宣纸的制作。在宣纸匠人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顺利完成了“捞纸”环节,对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高超工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团队成员表示: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丹青水墨的挥舞离不开这洁白轻盈的宣纸正因如此它才是中国艺术创作最古老朴素的载体。作为当代大学生,都应当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追寻汪李足迹,寻古探幽桃花潭

为更好地了解、传承诗词文化,7月5日,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曲艺诗华,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在指导教师程扬、李婷婷的带领下,前往宣城市泾县桃花潭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诗词文化。

桃花潭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与桃花潭有关的诗词中最著名的当数李白的《赠汪伦》,其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句。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了解了桃花潭的历史渊源、文化遗址,以及相关著名诗词。例如宋代杨杰《太白桃花潭》一诗,诗中有云:“桃花潭似武陵溪,太白仙舟去路迷”;宋代郭祥正《我归矣》一诗,诗中有云:“我归矣,江之南,一蓑一钓桃花潭”;元代卢琪《星水朝霞》一诗,诗中有云:“隐映桃花潭,杳雾武陵水”等等。

桃花潭还有很多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桃花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程扬向团队队员介绍了诗词格律相关的知识。程扬介绍,对仗严谨、遣词贴切、语言清逸,历来都是衡量和品评作品的标准,这也是格律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重要原因。格律诗是讲究用韵的诗,但是它不同于不讲平仄声调的歌词、唱词、民谣和散文诗,格律诗不仅要求节奏,更要求平仄分明。

实践队员表示,听完程扬老师的讲解,收获很大,读诗在心境、写诗在意境,诗的用语应该推陈出新,诗的真谛在于用诗的语言感动读者,借笔抒情,以意取胜。

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内涵,它代表着中国语言的精粹。诗词以凝练飘逸的语言和卓越的思想性吸引着很多人的关注,诗词是现实生活的升华,融入了诗人的美好情感与奇特的想象。经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更深刻地感受到桃花潭诗词产生的背景,领悟了诗词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注入了青春力量。

落纸惊风起,笔韵传千年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这首脍炙人口的《紫毫笔诗》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所赞即为中国四大名笔——宣笔。而它也是中国文房四宝之首。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5日上午,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曲艺诗华,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在指导教师程扬、李婷婷的带领下,来到宣城市泾县黄村镇调研宣笔产业发展,泾县黄村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蒋娟热情接待了实践团一行。

随后,双方开展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蒋娟主持,泾县黄村镇团委倪连接、文旅办主任徐金晖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蒋娟向实践团一行介绍了黄村镇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在了解到实践团一行的来意后,蒋娟以白居易的《紫毫笔》为例,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宣笔的历史和发展状况。

在泾县三兔宣笔厂,实践团成员对省级非遗项目“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伍森严进行了采访。伍森严对实践团成员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他表示,以诗词为切入点,对宣笔发展进行调研的研究很少,希望实践团能够深入调研,做深做实。

随后,实践团一行还参观了宣笔的制作过程。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三兔宣笔厂的毛笔都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要求严格。实践团重点了解了撕羊毛、扎笔、挎绒、齐毫、齐盖毛等步骤。

此次参观调研,让团队成员了解了宣笔的制作技艺,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艰辛,进一步认识到了以诗词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植根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的头版头条,悲愤不已的周恩来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血案,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7月4日,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曲艺诗华,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在指导教师程扬、李婷婷的带领下,来到宣城市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受革命精神、接受精神洗礼。

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纪念碑鞠躬默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追忆他们的丰功伟绩。队员们瞻仰了无名烈士墓、纪念廊、山顶纪念碑,一幅幅碑廊碑文、一件件简朴实物、一段段珍贵影像资料,都在诉说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通过实景化的学习,队员们纷纷表示,自己对新四军将士舍生忘死的峥嵘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坚定地传承下去。

实践团队还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采访了功勋老兵鲍启太。鲍启太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英雄,97岁的老英雄现场为队员们讲述了战火硝烟中的革命往事,追忆了战友们前赴后继、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现场,老英雄还向队员们介绍了与皖南事变有关的红色诗词,如陈毅元帅的《皖南事变书愤》中的诗句:“倒海翻江人呐喊,立将莫邪斩苍龙”。老英雄表示,这首七言绝句用“呐喊”宣泄了人民大众对蒋介石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愤慨,揭示了人民群众坚定的抗日脚步和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随后,他还带领队员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告诫队员要胸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气魄,秉承“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信念与决心来建设祖国。老英雄还讲述了自己为简笔画字的产生和发展付出的努力,以及自己的医学生涯故事,强调大学生要打开思路、开拓视野,要勇攀高峰,不做井底之蛙。老英雄表示,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要忠于党、忠于人民,要报效国家、勇担时代使命。

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青年学子,一定会牢记教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走进木梳之乡,传承传统技艺

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贵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与梳子朝夕不离,汉乐府《木兰诗》中就有"脱帽著头"、"当窗理云鬓"等诗句,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梳子的紧密联系。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14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月4日下午,中文与传媒系“曲艺诗华,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在指导教师程扬、李婷婷的带领下,与宣城市泾县榔桥镇团委召开座谈会。

榔桥镇团委刘子冬热情接待了实践团一行。座谈会上,刘子冬引用“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蓖”诗句,向实践团队员详细介绍了木梳制作工艺。刘子冬表示,榔桥木梳制作工艺虽已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梳电商也渐渐发展起来,但在传承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在刘子冬的帮助下,实践团来到当地一家木梳制作厂,队员现场观看到了木梳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机器打磨雏形、开齿、开凹槽等步骤,团队成员了解到木梳一些制作环节虽被机器代替,但关键环节仍需手工制作,比如精细的雕花和打磨抛光等等。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制作一把精美的木梳并不容易,榔桥木梳的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参观结束后,程扬与工厂老板进行了深入交流,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此次实践活动,为深入研究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奠定了基础。

深入基层调研,落实思政育人

为深入了解宣城红色诗词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强化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7月3日下午,中文与传媒系“曲艺诗华,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前往宣城市泾县新世界购物中心和红星广场,向当地居民及游客发放《关于红色诗词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调查问卷》。

现场共发放问卷200余份,填写调查问卷的群众,学历涉及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与本科以上;年龄在18岁及以下、18—30岁、30—50岁,以及50岁以上均有所涉及。活动中,实践团队成员广泛听取群众心声,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做好详细的记录。一位市民在了解到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后,热心地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和泾县有关的红色诗词,并表达了自己对于红色诗词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看法。

该热心市民指出,红色诗词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感悟精神伟力、锤炼品德修为。(图文/陈明洁)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