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残疾人就业类型主要分为农村种养加、辅助性就业、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灵活就业、个体就业(含创业)等。记者从省残联获悉,截至目前,已就业残疾人约50.85万人,其中从事农村种养加的残疾人27.58万人。
残疾人家庭普遍关注的辅助性就业,目前在我省有212家机构,解决了4700多名残疾人就业,主要安置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然而,受制于对财政依赖性大、商业效益不足、持续运营能力较差等,庇护性就业场所提供岗位有限。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保障残疾人就业需多方用“心”,亟须开发多元性岗位,不断满足包括自闭症在内的残疾人就业需求。
残疾人家庭有期待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记者在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家家景园社区见到了吴金慧,由她和几位家长组织的”巧手职前模拟训练营”正在社区开展活动,近10位家长带着孩子将餐巾纸装袋,他们都是自闭症患儿。
“孩子快18岁了,书读不进去,康复机构也不收。孩子能去哪儿,成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吴金慧告诉记者,眼前的这些孩子大多儿时即确诊自闭症,存在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等问题,其中不乏智力超群的孩子,也有些智商还停留在童年。
自闭症孩子通常会给家庭带来较沉重的负担,需要父亲或母亲全职照顾孩子。孩子长大后,家长们无不盼望孩子有份工作、有个去处。“孩子能慢慢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有喘息的机会。”正在和儿子陶陶一起做手工的陶先生说。
自闭症孩子成年后能从事哪种类型的工作?吴金慧认为,辅助性就业最适合他们。辅助性就业针对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采取集中就业模式,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更为灵活。辅助性就业机构同时具有庇护性、非营利性、社会福利性等特点。
吴金慧打听了合肥市好几家辅助性就业机构,都得到“人员已满、没有多余岗位”的答复。她没有放弃,和几位自闭症患儿家长组建“巧手职前模拟训练营”,接手工活回来做,“希望模拟工厂场景锻炼孩子的能力,让他们能学会用劳动创造价值。”吴金慧说。
辅助性就业受欢迎
7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合肥市庐阳区润庐工坊,在一处生产车间,几张桌子并排摆放,桌上堆放着生产物料,5个工人围坐一桌,正在拼装竹节跳绳。“我们有5个生产车间,主要接一些简单手工活。”润庐工坊主管刘静介绍,除竹节跳绳外,工坊最近还在做防尘头套的装袋工作。
润庐工坊成立于2021年3月,承接庐阳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安置40名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其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刚满16岁。工坊为每位残疾人发放保底+计件工资,每人每月2000元左右,并为他们购买了保险。
“合肥市目前认定的辅助性就业机构有44家,安置了1000人左右。”合肥市残联就业中心主任张军介绍,该部门每年给这些辅助性就业机构发放补贴,基本涵盖人员工资支出。该市目前有持证残疾人18万人,其中有就业能力的预估有9万人,仅靠政府集中安置仍是杯水车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残疾人拓展更多岗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位于肥东县八斗镇的合肥迪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在肥东县和合肥市区都设有生产线。肥东厂区目前有80多名员工,其中残疾人员工有22名。7月26日下午,记者进入厂区,看到十几名残疾人员工正在安装电路控制板组件。“这是我们专为残疾人开发的岗位。”该公司副总经理梁锦说,除安装组件外,有些残疾人员工还被分配到其他生产线从事流水线作业。
“残疾人员工每月除社保外,可拿到近3000元工资,已成为家里一个重要的劳动力。同时,与正常员工身处同样的工作环境,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度。”梁锦说,该公司安置残疾人数量超过10人,且残疾人员工占到全部员工的25%,按政策享受了一定的退税优惠,还提高了社会声誉,像这样的残疾人集中就业模式正获得广泛欢迎。
社会接受度待改善
当前,全省有401.5万残疾人,他们就业还面临哪些难题?在铜陵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高级社会工作师张甜甜看来,一方面是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残疾人缺乏择业空间。另一方面是一些用人单位不愿聘用残疾人。此外,残疾人就业能力偏低,难以在竞争市场中获得优势。
“以残疾人工坊、庇护工场等为代表的辅助性就业机构,盈利情况不太理想,对财政依赖度高,提供岗位有限,难以满足更多残疾人家庭就业需求。”省残联教育就业处三级调研员柯星告诉记者,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就业困难群体,亟须政府、社会合力开发更多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2007年5月起施行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人单位是否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因缺乏有力牵头单位和执行主体,执行难度较大。”柯星表示,应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以起到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对于残疾人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比例不低于25%(含),且不少于10人的用人单位(盲人按摩机构不少于5人),政策规定,应对其予以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柯星认为,应做好相关政策宣传,鼓励更多企业为残疾人开发适合性岗位,同时落实好对残疾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还应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应在中小学教学中增加有关残疾人群体知识,引导教育中小学生正确看待残疾人,树立新残疾人观。”张甜甜表示,应尽可能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让更多残疾人进入用人单位,增加他们的社会融入和能见度,改善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