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乡村振兴 > 

安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发表于:2023-10-17 10:09  作者:梅麟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沈好好

“你的家乡入选了吗?”最近,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条新闻“刷屏”。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3年度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等200个行政村入选。据了解,这是我省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中首批次确定的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引发广泛关注。

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例如,黄铺村曾有“黄铺是个泥巴岗,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发黄,好女不嫁黄铺郎”的说法,一句“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的顺口溜更是反映大湾村人过往的无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今年7月召开的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提出,计划每年建设200个左右精品示范村,全省到2027年建设1000个左右的精品示范村。

乡村振兴促发展,小村旧貌换新颜。如今,黄铺村“坡谷葱郁河塘清澈、白墙灰瓦院落整齐”,大湾村实现从穷山村变成“中国特色村”的美丽蝶变,双双入选首批次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发布首批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有望引领带动更多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加快推动乡村建设和发展比学赶超、提档升级。

同时,也要认识到,建设和美乡村才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要坚持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干出样子、干出名堂。自觉践行“浦江经验”、落实“四下基层”要求,及时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定期“回头看”,对建设不达标、管护不到位的村及时补缺补差。较真碰硬考核,督促各方尽职履责,形成打造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的强大合力。

千篇一律不是美,百花齐放才是春。皖南山水徽韵,皖北田园风光,江淮错落有致,沿江山水风韵,皖西生态山村……我省居中靠东,沿江通海,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区域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同时,切忌“一窝蜂”“一刀切”,避免将精品示范村变成其他地方生搬硬套、复制粘贴的“样板间”“标准间”。精准施策,亮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人文风情,在保留原有乡风乡韵乡愁基础上实现华丽转型,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风采多元“皖美乡村”。

多措并举留人才,做好增值“大文章”。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补不上人才这块短板,和美乡村建设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善支持政策,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为人才创造机会、畅通渠道、营造环境,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搭档“乡创客”“新农人”,在广袤田野里播撒希望、绽放光彩。产业与人才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跳出本地看本地,形成广大消费者认可、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本地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驱动地方特色产业“加速跑”,吸引各路人才踊跃“下乡”,持续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遇,拓宽兴业致富渠道,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崇尚“和”理念,移风易俗聚人心。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奋斗目标,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却是极丰极深。崇尚“和”理念,既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生产得时之和、适地之宜,也寄托着对乡村社会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殷殷期盼。把“和”理念贯穿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以更实举措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深入挖掘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潜移默化中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和美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精品示范村典型示范作用,全方位宣传典型事、典型人、典型经验,鼓励人们不止步于“刷爆朋友圈”,更要积极为建设人心向善、稳定安宁的和谐家园作出贡献,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奏响和美乡村“大合唱”。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