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乡村振兴 > 

安徽南陵许镇村:“农”墨“种”彩丰收田

发表于:2023-11-01 10:26  作者:汪瑞华  来源: 人民网-安徽频道  责任编辑:沈好好

傍晚,站在田埂边,看着眼前一整块大田,75岁的南陵县许镇村村民张继平有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

“这里过去有5亩地是我的。”老张喃喃道,同样的面积,一零一整,耕种起来的感受大相径庭。“以前也是5亩,但分了4块,东一块西一块,种起来特别不省心。”

今年改了大田后,虽然老张把地包了出去,但能看得出,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来回折腾。用他的话来说,“改过之后,这地,光看上去就舒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田“分散化”“碎片化”导致的生产成本高、土地租金低、机械化率上不去等问题日渐凸显,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农田的出现,让这一现象得以改变。

今年年初,南陵县许镇镇许镇村积极探索实施“小田并大田”,启动高标准农田改造。这个消息一经传开,老张心头先是一喜,随之而来的也有迟疑:我家地会不会减少?并过后拿不到好地咋办?还分得清自家田块在哪吗?......

老张的担忧,也是很多村民的顾虑。

南陵县许镇镇许镇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沈剑告诉记者,为打消顾虑,改田之前,村“两委”就和大家“约法三章”,不管怎么变,都确保“三个不变”,即村民土地面积不变、粮补政策不变、田地位置不变。

有了这句承诺,老张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改田,当即就签下了5亩地,按500元/亩的租金,很快2500元的流转费就打到了存折里头。“没想到到账那么快,虽然地租出去了,但有了稳定的租金收益。”

就这样,通过村“两委”挨家挨户地上门说政策、摆道理、列数据,加上老张给乡亲们开了个好头,许镇村的“小田并大田”一期项目得以如期完成,29户全票通过。

“109块小田,并成了9块大田,共计140亩。”本就从审计局下派驻村的沈剑,对数字有着特殊的敏感,他说,“虽然并田总面积不大,但一场如火如荼的田野‘变形记’,就此以燎原之势在村里铺开。”

有了高标准农田改造一期项目的打样,今年9月份,许镇村又启动了二期179亩项目。“有别于年初并田的一波三折,二期动员会一开,大家是纷纷响应。”令沈剑没有想到的是,就连一期迟迟不愿签字并田的种粮大户石林,都爽快地答应了,一口气就签了4.68亩地。

同意把自种田拿出来并的,不只是老张和石林,69岁的赵成应也在一期的基础上,又新签了8亩地。“过去地块小又不规整,农机几乎进不来,并过田之后,不但流转费实现了翻番,耕种起来也轻松多了。”已经种了20多年地的赵成应,提起一期的改田效果,感慨颇多。

蹲在田边,沈剑捧起田里的稻穗,“等这一茬水稻收上来,就可以动工并田了,前后估计也就两个月时间,不耽误来年春耕春种。”

如果说一期项目启动之初,大伙看不到、摸不着,还心存犹豫,那么看到一期大田里水稻的长势之后,彻底有了底气。

一期试点成效初显,改田之后不仅让田野更美丽,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还实实在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足马力。

在沈剑看来,田块由“小”变“大”,激活的不只是农田,还能吸引一批能人大户投入粮食种植,给土地带来更高价值,这也是当下农村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

田畴披锦绣,沃野奏强音。入秋之后,长满水稻的稻田给许镇村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预示着又将是个丰收年。

看着满眼的稻浪滚滚,在盘活土地上,沈剑又有了新想法:“水质条件好的村发展‘两虾一稻’,有撂荒地和闲置地的村就建棚种菌菇,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土地用起来、活起来,为乡村振兴写下‘农’墨‘种’彩的注脚。”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