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光,记者 柏松/摄)
淮南顾北矿。
(通讯员 孙岳/摄)
皖北煤电集团中安联合煤化公司成品罐区。
(通讯员 王明明/摄)
淮北矿业集团碳鑫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外景。
淮南、淮北,因煤立市,与煤有着不解之缘,素有华东“动力之乡”的美誉,“煤”已成为这两座城市的身份标签。
从传统的煤炭开采,到如今的煤电联营、煤化共进、煤气联动,淮南、淮北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坚持能源产业协调、绿色、低碳发展,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不断延长煤炭产业链,大力推进传统能源基地绿色转型。
黑色煤炭,夯实能源保供
“咚咚咚、咚咚咚……”在淮河能源集团张集矿千米井下,一台56米长的机器正开足马力向前行进,伴随着刀盘与岩石碰撞的轰鸣声,坚硬的岩石像豆腐一样被切割下来。
“这是咱们集团盾构机‘家族谱系’里个头最小的一个。”在张集矿14158高抽巷,副矿长王要平指着身边直径2.5米的微型盾构机说。
2.5米、3.5米、4.5米,不同直径的盾构机被广泛应用于淮南矿区。截至目前,淮河能源本土煤业已使用盾构机施工巷道12条,掘进巷道约2.2万米。
盾构机打前锋,掘进机紧随其后,一块块煤炭从千米井下来到地面,为长三角区域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作为全国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淮南市现有大型生产矿井16对,核定产能7350万吨/年。
2023年12月26日,国家能源局公示第一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中煤新集集团刘庄煤矿荣列其中。作为淮南市第一家上市企业,中煤新集集团年度采煤计划数1860万吨。2023年商品煤产量和掘进进尺分别提前14天、22天完成全年任务,创历史新高。
淮南与淮北,从人才到产业,都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1982年,我跟着丈夫从淮南矿务局九龙岗煤矿,来到了淮北朱仙庄矿,支援淮北煤矿建设。”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今年76岁的胡学美老人依然历历在目,他们在淮北煤矿工作了几十年,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8年7月,淮北煤矿建设全面铺开。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淮北矿业集团已成为以煤电、化工、现代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该集团生产管理部部长朱乐章告诉记者:“我们已累计建成7对智能化矿井、62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0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12条盾构掘进作业线、165条柴油单轨吊辅助运输线、15套智能选矸系统。”
而成立至今已40年的皖北煤电集团,依靠创新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拓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2023年考核煤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白色颗粒,科技“点石成金”
从黑色的煤炭到白色的颗粒……走进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联合煤化公司,清晰可见淮河岸边“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的诞生,这些白色颗粒被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电线电缆等众多领域。
2023年,中安联合聚烯烃产品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开发了4个新牌号产品,丰富了产品结构。其中,新专料占比达到44.29%,创历史新高。
在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里,中安联合是淮南煤化工产业的“航母”,由其延伸的下游产业链已是“百花齐放”。园区正以产业化思维、产业化路径积极打造“零碳”循环产业体系。
园区新签约聚乙烯等13个产业链关键项目,赛纬锂电池电解液项目建成中交,普碳、金宏、宇贝等19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获评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百亿煤化工产业已初具雏形。
近年来,淮南、淮北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精做优现代煤化工产业,为转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走进淮北矿业集团旗下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炼焦、化产、甲醇、精苯等车间以各种传送管道互相连接。
“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煤变为焦炭、煤焦油、硫氨、粗苯等提取物,这些提取物大有可为。”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秦国栋告诉记者,临涣焦化是安徽“861”重点工程、振兴皖北经济“一号工程”,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独立焦化企业,年产值稳定在100亿元以上。
2023年底,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乙醇工业生产装置在淮北矿业集团碳鑫科技有限公司启动试生产,每年可产出60万吨无水乙醇。
“煤基乙醇促进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标志着开发非粮燃料乙醇技术有了新赛道。”碳鑫科技负责人张平说。
为推动煤炭产业延链、补链,淮北矿业集团做强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制甲醇投产,驰放气制备高纯氢、DMC等项目加快推进,焦炉煤气分质深度利用、乙基胺、碳酸酯等项目正在准备,产业链增粗拉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红色火电,打造清洁能源
近日,走进淮南淮沪煤电公司田集电厂二期,一台蓝色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代替人工对高温高压区域设备进行巡视扫描。
“有了智慧巡检机器人,改善了现场工作量大、操作步骤多的问题,降低风险隐患,提升生产一线安全水平。”该厂运行部主任张袁旺说。
作为我国第一个建成投产的两淮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的主力电厂,田集电厂是由淮河能源集团和上海电力双方均股投资建设,是“皖电东送”首选项目,4台机组所发电量通过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送往华东地区。
如今,淮南市共有6家大型火力发电企业,火电装机容量1530万千瓦,“皖电东送”70%的电量从这里发出,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军主力”。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依托两淮煤炭基地建设清洁高效坑口电站,保障长三角供电安全可靠。
作为《纲要》发布后第一个核准开工及建成投产的电源项目,潘集电厂一期采用二次再热技术,是淮南周边第一批执行超净排放标准的电厂。
“目前,潘集电厂一期已全面投产,二期和谢桥电厂机组均为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清洁高效机组,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绿色清洁电力保障能力。”淮河能源电力集团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刘新峰说道。
淮南加快推进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洛河电厂四期等3个支撑性电源项目。其中,潘集电厂二期已开工建设,平圩电厂四期已正式施工。到“十四五”末,淮南市支撑性电源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以上。
在淮北市,钱营孜发电公司二期扩建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规划建设1台100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被列入“十四五”安徽省重点电源项目库;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及旗下安徽省恒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均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端产业领域的不断突破,持续推动皖北煤电集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固废循环利用
煤矸石、粉煤灰,这些来自煤矿和电厂的污染物转了一圈,就成了“宝贝”……记者走进淮南市潘集区正在建设的煤电固废产业集聚区,陶粒试验生产线正在进行优化,曾经污染环境的“头疼事”,变成了循环经济的“香饽饽”。
“把煤电固废物资源化,让‘错放的资源’归位。”淮南市相关负责人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正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朝阳产业。
从高灰熔点煤矸石陶粒开发,到煤矸石陶粒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开发,到稀贵金属富集提取研究,淮南市在煤电固废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科研从未止步,煤炭的伴生物不断得到综合利用。
“淮南市以煤系固废为主要生产原料的规上企业有23家,以煤系固废为生产配料的规模以上企业有58家。”淮南市经信局局长张斌告诉记者,预计到2025年末,淮南市大宗固体废物工业产品转化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
煤炭的伴生物瓦斯被称为“地底的老虎”。如今,淮南市实施煤气联动,让瓦斯变身清洁能源。该市已实施28口地面井,22口井已产气,年产气500万—800万立方米,加工处理后的煤层气并入城市天然气管网,供应居民和工业企业使用。
除了变身天然气,瓦斯还被用于发电。如今,淮南市建成瓦斯发电站9座,装机规模7.12万千瓦。截至2023年11月底,累计利用瓦斯发电38.7亿度,利用瓦斯19.8亿立方米。
在淮北市,做好矿井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回收利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皖北煤电集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之举。
目前,该集团除了建成3座煤泥煤矸石电厂、2座煤矸石砖厂之外,还建成了2座瓦斯电厂,做到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在淮北矿业集团电力分公司芦岭瓦斯电站,一台台瓦斯发电机组正常运行,工人们认真观察仪表数据。瓦斯发电的气源来自芦岭煤矿,以多机组并联发电的形式接入矿区供电网。
“2023年,18台瓦斯发电机组满负荷运转,实现发电总量7200多万度,消耗纯瓦斯气2800多万立方米。”芦岭瓦斯电站站长马峰介绍道,通过“以利用促抽采、以抽采保安全”的良性循环,瓦斯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为碳达峰、碳中和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