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2023年四季度以来,全省上下迎难而上、奋勇争先,高质量发展蹄疾且步稳,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圆满收官。
回望这一年,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经济恢复持续向好、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稳住基本盘,全年经济稳中有进
从经济基本盘看,“稳”是主基调,在“稳”中保持着“进”的态势。
今年1月25日,安徽省统计部门发布了全省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全年全省生产总值4705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96.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871.8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4682.2亿元,增长5.8%。
“经济回升、结构优化、后劲十足、保障有力”。安徽省统计局局长徐雄飞用16个字总结2023年安徽经济的总体特点。
从增速看,2023年安徽生产总值增长5.8%,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进出口、存贷款增速也快于全国。
从结构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2.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占规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35.2%提升至38.7%。稳粮扩油成效显著,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油料播种面积、产量实现“双增”。
从后劲看,全年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6%,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18%以上,这说明实体经济的“柱石”在不断夯实。
从保障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年度控制目标,能源保障稳中有升,原煤产量超亿吨、发电量超3千亿千瓦时。
下好“先手棋”,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创新,是安徽的宝贵基因和亮丽名片。去年以来,安徽坚持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抓实抓细科技强省建设各项工作,牢牢把握“下好创新‘先手棋’”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56%,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7位。
依托创新优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技术突破在安徽诞生。2023年4月12日21时,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合肥获重大成果,在第122254次实验中,成功实现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四季度以来,全省科技创新又取得标志性突破。
去年10月,中国科大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在研制量子计算机之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另外,5G滤波器、高温合金叶片等21项技术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打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创新成果的获得,离不开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建设。目前,安徽聚焦建强“国家队”,在深空探测、核聚变、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争创更多国家实验室或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强“省级队”,构建使命驱动的原始创新平台、服务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改革引领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去年以来,合肥先进光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批建设,新获批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3个,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超过80%。
做强制造业,产业基础持续夯实
制造业是兴省之器、强省之基。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安徽紧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步履铿锵而坚定。
安徽将汽车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增长48.1%,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60.5%。集聚7家整车企业,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初步形成安庆、宣城、滁州、马鞍山等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汽车全产业链,安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汽”势磅礴,风“光”无限。作为安徽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迎来长足进步。安徽省出台实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光伏玻璃产量占全国1/2以上、逆变器产量占全国1/3、组件产量占全国1/4左右,储能电池产量约占全国6%。
新型显示产业在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目前,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超400家,形成从材料到器件,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布局。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
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发展靠企业。安徽健全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3年前11个月,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808家,较上年增长30.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71户,净增2187户、创近十年新高。制定出台专精特新扩面认定管理办法,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27户,首次实现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户、居全国第8位。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23个,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并列全国第1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安徽制造业领域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成功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国家通用机械基础件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壮大。以汽车产业为例,安徽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1个创新体系建设类实验室已揭牌运行,N个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类实验室正陆续组建。
用好“关键一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持续弘扬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和社会活力迸发。去年以来,安徽推行极简极速极便审批,创新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创设企业诉求“一口收办”机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企业诉求办结率、满意率均超99%。合肥、芜湖、滁州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首批29项成果已在全省复制推广。建立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出台对标提升举措106条、进一步创优营商环境重点举措114条。
开放创新不止步。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119.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很多曾经难办的事变成现实。比如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将转化时间由1年缩短至2个月。
截至2023年底,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19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2项为全国首创,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2023年全国创新案例。
安徽开放的“大门”越敞越大。2023年四季度,安徽成立了徽商总会,为广大徽商打造高能级合作平台;成功举办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促成签约项目587个、总投资3425亿元。
携手沪苏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红利加快释放。去年1月至11月,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7821.6亿元、占省外投资的60.1%。
赓续勇前行,奋楫再争先。当前,安徽发展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面向2024,全省上下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