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资讯 > 

从电影《第二十条》看背后的情法关系思考

发表于:2024-03-04 17:00  作者:周中华  来源:中国网韵动安徽  责任编辑:陈紫芊

一部讲法律的本应是严肃话题的电影,在春节的欢乐档期,竟然让如此多的观众为之感动并一致叫好,电影《第二十条》开创了又一个电影史上的奇迹。  

影片将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情怀相互融合,在笑中带泪的悲喜剧框架下,为观众和司法从业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二十条”普法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意义。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公平正义。”  

“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变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  

电影中一句句朴素但掷地有声的台词,像春雷,炸开了观众心头的雾霾。像春雨,滋润了人们渴望公平正义的心壤。  

观影中,我也是几度泪流满面,因为影片中故事的标本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二十条”,这些故事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的独一无二,更在于它们的普适性和开放性。它们是中国迈向法治文明进程中一个个含泪的样本,更是普通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热切期待的鲜活演绎。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脑海里另一个画面不停的闪现并和电影里的故事交叉上映,如同蒙太奇镜头。当电影结尾,韩明在王永强案听证会上从二十条立法精神到百姓对司法公平正义的期盼,充满激情地慷慨陈述“不起诉”理由时,我耳边仿佛同时响起企业家于海洋悲苍而嘶哑的追问声。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这是电影里韩明检察官一句特别感人的台词。  

我仿佛听见于海洋含泪的呐喊:“你们办的不是案子,办的是我的人生!”  

五年多,于海洋从一个意气风发的企业家,变成了一个因在狱中糖尿病得不到治疗而一只眼睛几乎失明、神经严重衰弱、近乎老年痴呆的风烛之躯,他所苦心经营的企业法人身份也被变作他人……  

从2019年,于海洋为了追求毕生所信仰的公平正义,他遭遇人世间最大的艰难坎坷:病魔缠身、众叛亲离、忘恩负义、骗子横行、家财耗尽……,在这期间,有太多熟悉了解于海洋的众人,大都劝说他放弃申诉先保养好身体健康,不要再去异想天开……但是这个和于谦书生风骨一样的文人硬汉,“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坚定不移的坚持申诉!他坚信国家的法治文明之光一定会温暖众生!他坚信在新时代如慈母般的法治文明一定会福泽万千!  

于海洋如愚公移山一样,坚定追求法治的神圣正义,这背后也有感人肺腑的真事:坚信于海洋是清白无辜的几百名辽宁顺峰矿业的老工人,数十年里,自于海洋落难以来,数不清多少次他们为于海洋奔走呼号!于海洋在重获自由之后,很认真将巨资全部用于给几百名老工人、退役军人职工补发多年来的工资、社保金、以及救助社会上的各种危难……那是真正的千金散尽啊!  

事实上,于海洋一生光明磊落、仗义正直,他扶危救困,帮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好事,知情人都说那是天上星星真的数不清啊!好人遭难,不能寒了人心啊!  

在一个个巨贪倒下的过程中,于海洋一次次看到了希望,又一次次以失望而收场。  

在电影《第二十条》中有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是的,在于海洋案件波谲云诡的审理及申诉期间,有一群人始终  

“不相信没有天理国法”,他们仗义执言,为于海洋奔走呼吁。  

辽宁省著名作家康锦达,连续推出14篇系列报道,深度分析于海洋案件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法律争议。  

著名军旅词作家洪科,为表达自己对于海洋的同情,还自费创作并拍摄了歌曲《宽阔的海洋》。  

终于,在一次次的呼吁下,辽宁省有关部门终于给予了重视,并开始着手调查于海洋案件。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正如《第二十条》电影的一句经典台词: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是的,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还有,因为:我们相信正义,就像我们相信冬天过后春天一定会来临!我们相信法律,就像我们相信正义之剑从未缺席的审判!(周中华)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