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旌德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定“旅游活县”战略,积极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主动融入“大黄山”,扎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立足项目,谋求转型,着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及“皖南川藏线”建设,打造“大黄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先后编制《旌德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国际慢城规划》,并以项目谋划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文庙水街休闲街区、宣砚研学基地、白地文创中心等文旅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东黄山(旌德)安卓梅达酒店项目、启辰滑翔伞竞赛休闲运动项目一期、路西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等完成签约。
组织县内餐饮企业参与“新徽菜·名徽厨”名店评选,海螺国际大酒店获批省级特色美食体验店,蔡家桥镇高溪村创成省级特色美食村。设计推出文化研学品“味”游、休闲度假养“胃”游2条美食旅游线路,开展传统特色名点展示活动,多措并举,以“美食+文旅经济”构筑富民“大产业”。
创新突破,提升品质,稳步推进文旅品牌创建
十年来,旌德先后荣获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安徽省旅游强县等称号。旌阳镇创成全省第一、全国第六个“国际慢城”。白地“宣砚小镇”获批全国首批特色小镇,旌歙古道入选“全国十大徒步古道”,马家溪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旌阳镇、白地镇入选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云乐镇获评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江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宣砚公司、胡开文古艺墨厂入选外交部名优物资库企业名录。
目前,全县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8个,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2个、安徽省休闲旅游示范点5个,星级酒店2家,省重点民宿4家,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点4家,旅行社注册7家,影院1家,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的文旅消费格局。2016-2021年,全县旅游人次及接待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
注重保护,加强传承,深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对国保单位江村古建筑群修缮全覆盖。目前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5项,代表性传承人38人,市级非遗传习基地2处,非遗展示馆5个,体验馆4个。争取专项资金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修缮和三防工程,实现县内国省保维修全覆盖,目前全县共有国保单位2处,省保单位6处。擦亮文化名片,完成国安木雕馆升级改造搬迁,文化旅游新地标充分展现旌德魅力。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出台《旌德县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旌德县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对全县红色景区景点、历史遗迹开展重点宣传推介,开发红色旅游线经典线路。
夯实基础,完善体系,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建成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共有县本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各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68个。县文化馆在连续两次评估定级中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开展皖南花鼓戏小戏创作,入选市级孵化项目3个。
打造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开展“年味旌德·乡村村晚”“元宵灯谜晚会”“赏荷季”等节庆活动,展示旌德传统文化魅力。10位乡土文化人才被评为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扎实推进基层文化志愿活动。年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五进”活动95次,服务基层群众10万人次。充分发挥文化带动引领作用,各类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累计接待群众200万人次,开展文化活动3000场次,送戏下乡610场(次),逐步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
主动出击,突出形象,不断扩大旌德文旅知名度
旌德积极加强城市形象营销,擦亮文旅品牌。成功举办六届旌德灵芝文化旅游节,连续三年举办云上梯田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旌德美誉度和知名度。创新开展线上“云旅游”推广,旌德梯田、生态美景被媒体广泛报道。
积极开展与长三角地区交流合作,与黄山区、景域驴妈妈集团、安徽省旅游协会自驾游与露营分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及线路开发、业态打造等,开展全面合作。
加强服务,强化监管,努力营造和谐市场环境
不断推进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建设完成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应急广播系统在线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开展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和黑广播常态化整治工作,创建7个无耳朵小区,拆除非法安装卫星接收设施512个。全县61个农家书屋完成出版物补充更新3.8万册,2018年实现农家书屋数字化全覆盖。创成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1家,开展版权登记1300个。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市场专项治理,举办安全生产培、应急演练30余场,检查企业4000余次。
旌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使绿水青山和历史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一幅新时代美丽画卷正在旌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