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任,安徽自贸试验区不断探索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试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7月28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自贸试验区目前累计探索形成16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已有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走在对外开放前沿,上半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额922.2亿元,其中出口716.7亿元、同比增长18.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4.7个、3.9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倍;新增注册企业1.1万家、同比增长26.9%,高于全省增幅3个百分点。
引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高地效应显现
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在全国范围及特定区域复制推广的24项改革事项,合肥片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科创企业信用(信用贷)票据融资新模式”、芜湖片区“动产(供应链票据)质押融资业务模式”3项改革事项入选。
加快推进一批首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改革,展现自贸担当。截至目前,安徽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6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复制推广。
不久前,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传来喜讯,全国首例基于通用量子计算机真机的算法验证成功实现。
科创赋能,推动重点领域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安徽自贸试验区始终以成果转化为落点开展科技创新。合肥片区推行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建立科创类企业支持名录,通过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引导银行给予企业融资支持,累计支持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自贸试验区企业创新生态。我省通过“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招引16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自贸试验区创新创业,同时运用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27家企业创新发展,投资金额达到4.65亿元。截至目前,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
聚焦“贸易投资+平台通道”,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上半年,世界500强企业渣打银行宣布落户合肥片区,德国大众投资10亿欧元设立本土之外全球最大的大众汽车科创中心,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等一批企业持续扩大在皖投资。
这些得益于投资自由便利度的大幅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严格执行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健全外商投资“集成管家式”服务保障机制,有力提升了外资企业在皖投资信心。上半年,全区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4.7%,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6.2%。
当前,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新三样”产品,正逐步替代以往的服装、家电、家具“老三样”,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在安徽自贸试验区,上半年“新三样”出口219.3亿元、增长51.7%,带动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5.7%、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8%。同时,安徽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外贸新模式,支持跨境电商退货中心仓业务发展,探索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零售进口“退货商品+区块链辅助管理”模式,有效提升跨境电商消费体验。
加快建设对外物流通道,目前,安徽自贸试验区已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合肥国际全货机航线增至6条。常态化运营芜湖—洋山共舱航线,并将共舱管理模式复制推广至芜湖—外高桥航线。
上半年,合肥中欧班列新增32个站点,覆盖范围扩展至18个国家122个站点城市;开行594列、同比增长32.59%,带动全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增长26.8%。
探索“金融开放+服务创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用好金融“活水”,为企业减负赋能。安徽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服务领域频频出招:打造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推行无形资产融资租赁新模式,有效缓解科技初创企业融资难题;探索新型种子基金支持科创成果转化模式,构建全周期、差异化的基金投资体系,打造基金“丛林”;成立私募投资基金服务中心,为私募基金提供“募投管退”的全链条服务;落地全省首个“绿创组合贷款”,实现金融支持绿色创新合作领域的突破;推行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生态担保新模式,为秸秆收储加工企业提供80%比例融资担保。
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内进行试点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目前,安徽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行政审批“极简化”试点,做到同类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全国最短;建立量子技术发明专利审批“绿色通道”,为量子产业创新主体提供审查、确权、维权等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授权周期缩短85%以上;推行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为境外非居民纳税人提供直接使用人民币跨境缴纳税款的便利。
完善自贸试验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做到“无事不扰”。省市场监管局对60个行业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已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联合抽查108批次,占双随机抽查总数71%,重复检查率降低至3.79%;双随机抽查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的比重达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