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天手绘一遍站场图,将到发场内110副道岔,126架信号机位置精准地刻在脑海里;他定职一年排列进路近七万条,操纵信号按钮近十四万次;他2021年入路以来,敬业爱岗、钻研业务、刻苦学习、不言放弃,2023年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接发列车竞赛中名列前茅,他就是敢于在青春的赛道上和自己较量的蚌埠东站青年李斯涵。
“进站、出站、信号好!”7月26日,蚌埠东站信号楼里,助理值班员李斯涵一边喊着作业标准用语,一边熟练点击手中的鼠标,操纵着显示屏上的列车信号。开放信号后,李斯涵紧紧盯着显示屏上的白色信号光带,直至信号无异常、列车平安通过。
据李斯涵回忆起刚上岗时的情景,即使师傅叮嘱多遍的事情,一上控制台还是手忙脚乱,为了克服紧张与慌乱,防止忙中出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熟悉站场设备及站场环境。于是,他每天早上6点闹钟一响,便开始手绘一遍站场图,“68号道岔在xx位置”,“D12号信号机在xx位置……”,经过一个月反复默记,到发场内的110副道岔以及126架信号机牢牢印在脑海里,为后面的操作能力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熟悉站场环境后,师傅开始手把手教他操纵信号,先从最简单的调车进路开始,再慢慢排列列车进路。每次排列进路前他都要复习一遍“调车进路由远及近”“单置顺向,差置并置对向”等口诀,直到变成肌肉记忆。他谨记师傅教导“不指不动”,同时也要做到胆大心细。车站值班员没有布置进路,不能操纵信号按钮,但是可以提前在脑海里预想出该条进路该如何排列,然后听清准备进路的指令,正确及时地排列进路。集中修是每年必经的大考,大修结束后开放信号时,一趟车没有合理组织,后面的车则会乱成一团,每当看着控制台上16条到发线全是列车占用的红光带时,干行车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天工作的疲倦也就烟消云散了。
李斯涵对工作的那股“钻”劲源于对铁路的热爱更是传承。据介绍:他们家四代都是铁路人,小时候看着水蚌线上一趟趟过往的列车,李斯涵总是好奇地问外公:“每种列车颜色为什么不一样?火车头为什么要换来换去?”祖父告诉他:“列车颜色代表了列车种类,火车头跑累了也要休息啊。”那么每种颜色对应哪类列车?火车头跑多久会累呢?累了在哪休息呢?面对他一连串的疑问,祖父呵呵一笑,带着他在铁道旁一边观察列车,一边引导他总结规律。看火车便是他儿时的唯一爱好,列车车次,运行区段,列车时刻,车底交路,机车交路,只要听机车的鸣笛声就能分辨出是哪趟车。掌握列车基本信息后,他又对列车开行的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报考了西南交通大学,深入学习铁路知识。行车组织,站场,信号,牵引计算等专业课系统性地解答了他所有的疑问,尤其是在校期间,参加全路编图的经历,更让他对铁路行车组织工作的基础有了深刻认识。从制定列车开行方案,再到铺画列车运行图,同时编制机车周转图和车底交路图,整个流程运用的知识和经验远远超出了课本,这要求过硬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就是这时候在他的心里埋下了学运输就要去现场实践的种子。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2020年秋天,正值校园招聘季,大家在讨论选择设计院还是公务员时,李斯涵坚定地把目光投向了铁路招聘点,既是热爱更是嘱托,2021年8月正式成为铁路职工,他学习能力强,精力旺盛,不服输,有韧劲,时时处处体现新入职大学生的激情和对铁路事业的热爱。
2022年6月,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优才杯”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助理值班员决赛,他在各站段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入路第一年就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同事们的夸奖如潮,但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趁热打铁,向竞争更加激烈的项目发起挑战。然而现实总比理想残酷,回到岗位后,不知如何解决工学矛盾的他一度失去信心想放弃比赛,直到看到“教练员”“全国技术能手”郑少伟的3本笔记本和6套翻烂的规章,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行车作业中每个细节步骤,尤其是非正常接发列车情况下,每一步的关键、哪个环节容易出错、什么位置是难点。郑少伟告诉他:“学习业务并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现场运用才是根本。”于是,他不再执着于名次的高低,而是想沉下心通过实践去钻研规章,享受学习的过程,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他把学习记忆时间按节点性分段,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记忆,并用红笔重点标注出与该条规章关联的规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还自己编写小程序将所有题目分三类(答题、错题、易考题),利用每天零碎的时间查缺补漏。一个月下来,发现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遗忘速度明显变慢。今年6月份他一路披荆斩棘闯进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能竞赛助理值班员总决赛,并取得了个人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青春的种子,是一丝不苟的严谨。他说:用红色字体标注规章之间的联系脉络特点,提醒自己严谨细致。
青春的种子,是安全畅通的使命。他说:严格执行“一看,二点击,三确认,四显示”及“眼看,手指,口呼”制度,时时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青春的种子,是风雨无阻的坚持。他说:每天记忆10小时,《技规》及各项作业标准,到目前累计学时已达1000小时。
青春的种子,是奋力向前的姿态。他说: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多的时间,我和师傅郑少伟并肩作战,在他的“传、帮、带”作用下加速了我的成长,让我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鞭策激励着我站在更高的领奖台上书写着属于我自己的青春底色。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七月的骄阳,如火如荼,李斯涵在万里铁道播下“青春”种子,踏上“奋斗”新征程。(图文/马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