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 > 

安徽:阔步更高质量一体化之路

发表于:2023-11-06 11:01  作者:王弘毅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陈紫芊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3周年。

从区域实践到国家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如破竹。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近年来,安徽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搭上一体化的“快车”,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更大步伐。

5年来,安徽全省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阔步走在更高质量一体化之路上。

创新共建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国庆假期刚过,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出炉——10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宣布成功构建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九章三号”,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可以说,这也是长三角创新合作产出的重大科研成果。

近年来,安徽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大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安徽高起点运行合肥国家实验室,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布局建设12个大科学装置,构建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享仪器数已超4万台(套)。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谋划建设“科大硅谷”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2022年全省共吸纳技术合同30116项,合同成交额3070.82亿元,较上年增长41.1%。

以合肥为例,该市正从要素驱动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合肥造”鲜明的新特征。

“合肥携手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深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张江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共享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携手九城打造G60科创走廊,与沪宁杭嘉共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合肥市政府负责同志说,5年来,合肥新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6个,新组建新型研发机构31个,国家高企由2110家增至6412家,创新实力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

产业协同

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产业强,则经济强。长三角深化地区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有着“近水楼台”优势的省际毗邻地区,正成为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以南京滁州合作为例,两市从“点对点”的单一合作,转向“全面对接、多点开花”的更高质量合作,统筹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南京都市圈建设等战略任务,滁州市直相关部门赴南京市对口单位对接20余次,建立发改部门牵头、多部门参加的多领域、全覆盖对接机制。

滁州作为南京市的近邻,坚持东向发展,推进与南京同城化,抢抓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发展的“近水楼台”机遇,全方位、多领域推进与南京对接合作,一批重大项目、重要事项取得了积极进展,结出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宁滁省际毗邻地区建设纳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后,宁滁两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以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为抓手,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全力加快两个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样板区。

“紧抓‘产业’这个主引擎,坚持产业协同发展,聚焦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发展定位和产业集聚及技术创新优势,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紧密协同发展,建设成为南京产业的‘协作区’和‘承接地’。”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合作交流局局长张汶华说。

不仅仅是滁州,越来越多的沪苏浙项目在安徽落地、发展、壮大。据统计,2022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371个,实际到位资金10165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全省比重58.9%,比重较上年同期增加2.2个百分点,一体化发展成色更足。

“我们将持续深化对标学习,推动理念、平台、产业、政策全方位链接,持续深化‘双招双引’,精准招引一批具有龙头引领、造血强链功能的重大项目。”安徽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产业对接,健全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发挥产业链联盟作用,深入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优势互补、协同配套,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提升“安徽制造”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的竞争力。

协调共进

紧握结对合作发展之手

沪苏浙皖,是“好邻居”也是“好伙伴”。5年来,彼此之间密切来往、深度合作,“长三角朋友圈”愈发高效而亲密。

结对合作之手越握越紧,区域协同发展按下了“快进键”。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3个区、江苏3个市、浙江2个市,对口合作帮扶安徽8个市。

安徽深化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滚动实施省级层面协调推进的结对合作帮扶事项;8对结对城市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甬蚌、宁滁、松六、徐淮等合作园区挂牌成立。合肥都市圈建设提质升级,研究编制合肥都市圈规划,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引领圈内城市产业合作开启新局面。

“六安坚持把与上海对口合作、与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作为缩小发展落差的重大机遇。”六安市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该市聚焦“上海研发+六安制造、上海市场+六安产品、上海总部+六安基地、上海企业+六安资源”的合作路径,坚持与上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对口合作以来,该市新签约上海投资项目37个,总投资159.9亿元。

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去年7月5日,随着滁河大桥建成通车,合宁高速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我省首条高速公路华丽“升级”,实现全线双向八车道通行,将成为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大动脉”。

如今,长三角交通的通达性还在提高,安徽和江苏南京正在推进两条城际铁路建设,今后从滁州和马鞍山到南京市中心只要20多分钟。

交通更通达,开放不止步。安徽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肥、芜湖、蚌埠片区分别与浙江杭州、宁波、金义片区开展战略合作,今年上半年,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8.5%。

开放共赢

合作发展热度持续提升

“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69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启动建设两周年之际,今年3月1日,2023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

会上,虹桥品汇·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与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安徽合肥的3家分中心进行深化合作签约。

从苏南长江口经上海市域一直延伸到杭州湾北岸,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面积7000平方公里。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擘画出一幅“大虹桥”“一核两带”宏伟蓝图。

国际化、世界级,是长三角的鲜明气质。深化开放发展、强化外向型经济,是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沪苏浙皖协力协作,共建开放的“大虹桥”。目前,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正加快打造区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苏州打造“北向拓展带”,嘉兴加速构筑“金南翼”,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联通国内国际的“彩虹桥”星光闪耀。

自贸试验区实现跨省联动。合肥、芜湖、蚌埠片区分别与浙江杭州、宁波、金义片区开展战略合作,2022年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1861.9亿元,同比增长26%。

网络型基础设施加快构建,高铁运营总里程全国前列,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全面实现,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途经安徽的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引江济淮世纪工程实现通水通航;开展营商环境问题“大起底”专项行动,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安徽综合得分排全国第8位、较上年提升8位。

生态共保

优美环境一同守护

今年7月的黄山,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景区内游人如织。

就在这样一个火热的季节,一场全国性的现场会——全国生态补偿工作现场会在黄山举办,来自全国多地的干部实地考察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

历经三轮试点,“新安江模式”已成全国样板,推广到全国19个省份、15个跨省流域。未来,“新安江模式”将全新升级,机制创新继续向“无人区”挺进,共建“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

时间回到2012年。那一年,皖浙两省开启轰动全国的“亿元水质对赌”,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如果考核断面年度水质达标,浙江每年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10多年来,皖浙两省接续开展了三轮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鉴于安徽年年实现水质达标的承诺,不仅获得了57亿元的补偿资金,还在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通道。如今,新安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每年向浙江送去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千岛湖总体水质保持I类水平。

围绕生态共保,安徽坚持共抓大保护,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强力推进长江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2022年,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新安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保持100%,巢湖蓝藻水华发生面积同比下降50.1%。

此外,安徽还持续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皖南生态屏障建设,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加快实施“五大森林”行动;浙皖两省共同编制并上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方案》,新安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保持100%。

民生共享

更多“长三角人”享一体化红利

时空距离近了,往来多了,联系更密切了。在一体化进程中,越来越多长三角人享受到民生红利。

去年9月,在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的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刘政在给病人看病。

南京的专家跑到安徽的小镇上去坐诊?没错,这就是医疗合作带来的红利。

来安县二院也有另一个名字: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院。周一到周六,多家南京医院的专家在这里坐诊,并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提高诊疗水平。

这意味着,当地老百姓不用跨省看病,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城市的医疗资源。

何止是看病,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让跨省办事轻松搞定。

近年来,安徽引入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优质资源,合作共建国家儿童、创伤、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正式开诊。

在教育、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安徽省政府与浙江大学开启省校全面战略合作,安徽大学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发布“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江苏淮安周恩来故里—安徽大别山金寨‘两源两地’”等22条长三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共同打造“跟着考古游长三角”世界级文化旅游廊道。协同沪苏浙立法施行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异地提取住房公积金、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等140项场景应用“一网通办”,长三角区域内超千个文旅场所“一卡通用”。

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下一步,安徽将紧扣“三大使命”和“七项任务”,与沪苏浙构建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让“高质量”越来越高、“一体化”越来越强、“一盘棋”越下越活。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