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班进京啰!”
一声高啸,徽剧《徽班》,大幕开启。
一身披挂的徽剧演员汪育殊在候场的间隙,看着聚光灯照亮的舞台,望向台下期待的观众,他的思绪总会回想233年前,徽调誉满京华的年代,徽班拼搏获取的荣光。
1790年,清朝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为首的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一炮而红,遂留京城。此后,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后进京,“四大徽班”同城竞演,成为孕育“国粹”京剧之滥觞,更成就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段佳话。
23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奋进新时代,打造新徽班,焕发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部部展现徽风皖韵的大戏、反映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名剧、彰显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力作,在全省和全国艺术舞台上精彩亮相、常演不辍,不断提供百姓文化大餐,持续打响安徽文化品牌。
从11月29日起,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共同主办“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组织复排的经典剧目和新时代创排的精品力作共12部,走进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及省内部分地市,充分展现全省舞台艺术最新成果,彰显徽风皖韵独特魅力。
江淮文脉,赓续不绝。
寻根:开掘江淮文化底蕴
——从悠久历史中汲取灵感源泉,从厚重文化中开掘创作活水
徽剧,徽班,根在安徽。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传统戏曲艺术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自古以来,从淮北到江南,城中搭台演戏、村头席地看戏,就是一道迷人的文化盛景。
如今的江淮大地,除了京剧、豫剧、曲剧、柳琴戏、越剧、扬剧、楚剧等7个跨省剧种,还活跃着黄梅戏、徽剧、庐剧、淮北梆子戏、淮北花鼓戏、二夹弦、坠子戏、泗州戏、四平调、嗨子戏、清音戏、卫调花鼓戏、推剧、洪山戏、含弓戏、梨簧戏、贵池傩戏、皖南花鼓戏、青阳腔、岳西高腔、弹腔、文南词、太湖曲子戏、皖南目连戏等24个本省剧种,地方剧种数量居全国第3位。
安徽不仅剧种多,而且好戏多、传唱广。如果说时间是衡量一部大戏能否成为经典的标准,那么,黄梅戏《天仙配》和《女驸马》毫无疑问担得上这份荣誉。
从“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到“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天仙配》和《女驸马》几十年来盛演不衰,“七仙女”和“冯素珍”的形象深入人心,悠扬的黄梅曲调沁人心脾,动人的经典唱段传遍四海,不仅将严凤英、麻彩楼、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的风采镌刻进戏剧史册,而且推动马兰、韩再芬、黄新德、吴亚玲、蒋建国等中生代名家唱响大江南北,更培养了何云、吴美莲、袁媛等新一代青年主力军。
安徽人演安徽戏,安徽戏唱安徽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戏剧工作者从悠久的历史中汲取灵感源泉,从厚重的文化中开掘创作活水,用心用情打造一台台精品力作,在全国艺术舞台上树立起徽风皖韵的鲜明标识。
黄梅戏《小乔初嫁》,用一种亦唱亦歌亦舞的生活化表现方式,还原了一个来自民间、温婉善良又深明大义的小乔形象,讲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救国故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徽商传奇》艺术再现徽商故事,表现以人为本、以义取利的儒商之道,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舞剧《大禹》以蚌埠市禹会村遗址考古挖掘的史实为背景,立体呈现波澜壮阔的治水场景、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塑造了为民担当、无私奉献的大禹形象,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实现了我省在“荷花奖”舞剧奖项中零的突破……
演绎“徽文化”,唱响“徽之声”。
自2013年以来,我省定位全国一流,实施重点文艺项目打造工程,精心培植、重点扶持、合力攻关;实施戏曲剧本创作孵化计划,每年重点支持10台大戏、10台小戏创作,一大批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时代精神、饱含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精品力作得以脱颖而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一个个“国”字号文艺奖项花落江淮,奠定了“文化皖军”在全国艺术舞台版图上的坐标。
共进:唱响时代浪潮新声
——用心关注安徽改革创业的前进脚步,用情讴歌拼搏奉献的江淮儿女
“徽戏还需融雅去俗,精益求精,汇百家之精神,创我徽调新声!”这是汪育殊饰演的名角“肖叫天”在徽剧《徽班》中的响亮念白。守传统经典,创时代新剧,这是汪育殊从艺几十年的真实心声。
一手传经典,一手创新戏。凭借在徽剧《惊魂记》中的精彩演绎,汪育殊登上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这部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麦克白》的新创大戏,展现了徽剧传承发展的生机,也成就了汪育殊的艺术梦想。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与时代共进,是安徽艺术舞台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更是安徽戏剧人始终坚守的创作情怀。
安徽省话剧院创作的我省首部工业题材话剧《炉火照天地》,从新时代新征程马钢人秉承“大国工匠”精神,让世界铁路穿上“中国跑鞋”的历程提炼主题,反映了安徽从传统农业省份向新兴工业省份、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的生动实践;
安徽歌舞剧院打造的全省首部音乐剧《有一天》,展现党的早期情报工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用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挽救大局的故事;
合肥市歌舞团推出的舞剧《立夏》,刻画金寨立夏节起义中追求思想进步、挥洒青春梦想的热血青年群像;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排的黄梅戏《不朽的骄杨》,艺术地再现了杨开慧烈士“热爱生命,更追求真理”的巾帼英雄形象;
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演出的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讴歌阜南县王家坝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奋斗精神……
把握时代脉搏排新剧,聆听时代声音唱新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戏剧工作者打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戏路桎梏,注重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提炼主题,从江淮大地火热的创新创造中汲取灵感,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寻找素材,用心关注安徽改革创业的前进脚步,用情讴歌拼搏奉献的江淮儿女。
话剧《炉火照天地》,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音乐剧《有一天》,在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上被评为“年度十佳原创音乐剧”;舞剧《立夏》,跻身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黄梅戏《不朽的骄杨》,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项目;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荣获第十届黄河戏剧节最佳剧目……
江淮戏剧舞台,一派崭新气象。
传扬:彰显皖韵独特魅力
——不断丰富展示平台,推动传统戏剧、新创大戏广泛传播
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总决赛声乐(民族)组比赛中,我省青年歌唱家庄云龙脱颖而出,夺取金钟奖。时隔10年,我省再获这个中国音乐最高奖。作为音乐剧《有一天》的主演,庄云龙用辛勤和汗水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演员是戏剧表演的核心。没有老一辈戏剧人的耕耘不辍,没有中年戏剧工作者的日臻成熟,没有青年一代的崭露头角,就没有安徽戏剧的进步、发展和繁荣。
“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党的十八大以来,王琴、孙娟、何云、韩再芬、汪育殊、吴美莲、袁媛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中韩再芬为安徽和黄梅戏界摘得首朵“二度梅”。目前,全省共有18位演员喜摘19朵“梅花”。
培养戏剧领军人才,推动青年人才成长。目前,我省共有7人入选全国文艺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3组师生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工程,41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项目,20组师生入选安徽省地方戏曲“名师传戏”工程。
“出人”与“出戏”,存在一定辩证关系。一个优秀的演员总会期待一部优秀的剧目,一部优秀的剧目也会期待一个优秀的演员。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展示的平台。
从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到安徽省优秀地方戏曲(声腔)剧目展演,再到“文艺名家进高校”,近年来,我省不断丰富展示平台,推动传统戏剧、新创大戏广泛传播,扩大优秀演员知名度,提升精品力作影响力。
促进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花鼓戏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举办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重点推动戏剧等创作生产,构建“储备一批、创作一批、推出一批”的工作格局;对重点项目实行“一片(剧)一策”,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创排进度;提升“程长庚奖”等举办层级……
今年11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从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推动舞台艺术打造精品、打响品牌。尤其在丰富平台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平台,策划推出优秀剧目全国演出季等活动;高质量办好文化节庆活动,提升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等品牌影响力,创新举办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巡演。
敢于“走出去”,大方“展身段”。
杂技《天鹅之恋·漩叠椅》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荣获“优秀节目奖”;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参加第五届中国歌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奖”;民乐组合《花鼓灯吹打乐》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民族器乐展演,荣获“优秀乐种组合”……今年1月以来,我省11部作品(个人)获得国家级奖项,12部舞台艺术作品入选国家级重大展演。
优秀的演员离不开舞台,优秀的剧目离不开平台。做好文化传播大文章,打造精品展演大平台,才能不断发现和培养戏剧人才、打磨和成就戏剧精品、传承和弘扬徽风皖韵。
8家院团、12部剧目、21场演出,此次“新时代新徽班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即将登上省内外戏剧重镇的舞台。既有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红楼梦》、徽剧《刘铭传》4部复排的经典剧目,又有黄梅戏《不朽的骄杨》《太阳山上》、徽剧《徽班》、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话剧《今夜星辰》《炉火照天地》、音乐剧《有一天》、舞剧《立夏》8部新时代创排的精品力作。
“徽调徽韵声浩荡,独树一帜梨园芳。畎亩之中得滋养,海纳百川再造辉煌!”在徽剧《徽班》结尾,众人齐唱抒发心声。这何尝不是新时代新徽班的美好愿景?
江淮戏剧,风华正茂;独树一帜,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