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科技创新体系比作金字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看作塔尖,庞大的底座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
2023年,安徽省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组建75家省重点实验室,新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中企业牵头占89%;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40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651家,增量创历年新高。这意味着,每天约有38家“高企”或“科小”在安徽诞生。
企业为主,担起“C位”
近日,在滁州市琅琊区光智科技研发实验室内,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陈杰正带领团队成员进行锗材料的纯度提升。
“锗是广泛运用于红外成像系统的光学材料,目前,团队研发的锗材料纯度可以达到99.9999%,市场占有率超过50%。”陈杰告诉记者,超高纯度、大尺寸锗研发成功后,可以广泛应用于红外成像领域,大大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灵敏度。
光智科技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安徽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主要从事红外光学材料、镜头、探测器件及系统的研制和生产。目前,该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221件(包括发明专利32件),主导或参与了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去年以来,我省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省科技厅科技企业服务处四级调研员张鹏介绍,全省注重企业科创研发投入提升,实施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反向倒逼”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规上制造业企业“清零”分别达1575家、447家。着重企业融通创新能力提升。推动阳光电源等4家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一组数据描绘出安徽科创动能澎湃的生长曲线——
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9万家,居全国第8位;
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2.7万家,居全国第7位,较上年提升2位;
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24家,居全国第6位;
独角兽(潜在)企业32家,位于全国第6位。
企业,站在市场的最前排,天然地追求科技创新,对时与势更加敏感,是一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企业挑大梁、唱主角的作用日益凸显。
搭建平台,抓住“支撑点”
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建设。好的创新平台,犹如集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支撑科创产业的发展。
“去年以来,我们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塑,构建三大创新平台体系。”省科技厅创新基地建设处处长钟海斌告诉记者,其中包括加快构建以省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原始创新平台体系,以省产业创新研究院为龙头、省企业研发中心为骨干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以及以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为标杆、新型研发机构为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体系。
“公司与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滁州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先进光电子材料及系统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过程中,区科技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对接高校,获批后,省市区提供的资金补助总计超1000万元。”陈杰介绍,研究院的成立,能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为企业输入大量优质人才资源,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据悉,2023年,全省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组建75家省重点实验室,认定首批9家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首批354家省企业研发中心,新获批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中企业牵头占89%。
“目前,围绕三大创新平台体系,省科技厅出台了三份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省级创新平台体系的‘四梁八柱’。”钟海斌介绍,目前,省级创新平台共建有15家省实验室,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有3家;19家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有16家;9家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全为企业牵头。
注重培育,跑出“加速度”
近日,在合肥哈工龙延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着十几条药品智能包装生产线的调试工作,车间里摆放着一台最新的研发产品——自动制托入托覆膜装盒一体机。
“这款设备集在线制托、机器人入托、自动覆膜、在线检测、自动装盒等功能于一体,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特点,速度高达每分钟300盒,它是原有设备的升级款,较之前产能提升30%以上。”合肥哈工龙延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利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一家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为全球制药、日化、食品等行业提供智能核心装备、“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等。
“2017年,公司从上海搬迁至合肥,产值从最初的5000万元,增长到现在3亿元左右。如此快速地发展,离不开安徽整个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李新利坦言,落地至今企业享受了很多利好政策,如厂房的租金减免、税收返还等,对于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给予了专业、细致地指导。同时,银行也提供了近80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优质的创新环境,可以让企业发展如鱼得水。张鹏介绍,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省科技厅不断完善常态化服务机制,汇集企业需求,协助企业解决问题;建立政企对接交流机制,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为政府部门决策、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优质服务;优化政务服务机制,全年共收到企业好评7000条,办理企业事项7万余件。
如何培育更多“硬科技”企业,如何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推动更多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企业拥抱资本市场,我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
“全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次数由2次增加为3次,实施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设行动,遴选认定11家省科技领军企业,14家省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张鹏告诉记者,全省建立了“科创100”上市专项行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库,累计科创板上市企业24家;通过举办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长三角(安徽)资本市场学院揭牌仪式暨首期“高企上市直通车”活动,为高新技术上市后备企业开展上市辅导。
“最近,参加了在高新区举办的后备上市企业的相关活动,更真切地感受到安徽活力四射的创新创业氛围。公司计划2026年申报IPO,目前已经做了第一轮融资。”对于未来,李新利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