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铜陵市郊区千年古镇大通,小年一过,买豆腐备年货的事儿就摆上了日程。每到这个时候,朱有富夫妻俩的手工豆腐坊就迎来了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刻。他们制作的手工豆腐不仅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也成为传承传统年味的重要场所。
凌晨三点,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朱有富的豆腐坊就已经开始工作了。“老话讲,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我们一年四季都这个点起床干活了。”朱有富说。
豆腐坊里,只见朱有富忙着淘洗头天晚上泡好的黄豆。经过一夜,吸饱水分的黄豆粒已经涨破表衣。“这个豆浆磨好要把豆渣滤出来,然后煮豆浆点卤水,就是需要耐心。”朱有富说,他做豆腐已有40余年,年轻时磨豆浆靠石磨来磨,现在有机器,省力多了。
点卤水是做好豆腐的关键。豆浆需要温度适宜,欲开未开之时,用大瓢舀起事先准备好的卤水,小心翼翼地顺着边沿缓缓注入锅内,豆浆先是变得浑浊,慢慢凝固物越来越多,像一朵朵洁白的云,这就是豆腐花,也叫豆脑。
“等浆水和豆腐花完全分离,做豆腐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谈及起豆腐制作工艺,朱有富说得头头是道。他说,做老豆腐、嫩豆腐、白干子、酱干子等,共有十几个品种,都要用豆花压,豆花点的好,豆腐干就好吃。
忙碌了两个多小时,小小豆腐坊里,早已热气腾腾、暖意融融。天边刚擦亮,生意便上门了。
“我特意开车子过来买的,这次一共买了十五块豆腐。”杨晓娟大姐说她特意开了30分钟车,从市中心赶过来买豆腐,放假回家过年,孩子最爱吃,她怕来迟了就要等着现做了。
豆腐坊的外间售卖,里间制作,第一批豆腐很快就卖完了,再次舀豆花、层层架模具、青石板压顶,豆腐干子边制边售,不一会相熟的街里邻居纷纷挑着扁担提着桶来买豆制品,好不热闹。
前来购买的顾客或坐或站,相互聊天、相互攀谈,话题绕不开的是新春,是期待,是那浓浓的年味儿。光阴荏苒,时代变迁,传统手工那鲜香的味道、热闹的氛围永远都无法替代。(图文/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