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资讯 > 

从“千万工程”中探寻打开乡村振兴思想桎梏的金钥匙

发表于:2024-04-26 16:54  作者:王勇  来源:中国网韵动安徽  责任编辑:沈好好

2003年6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浙江省开始实施,这一举措注定被载入史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靠依据和诸多成功经验。

20余年过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有了长足发展,展现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成为了全国各地乡村振兴领域的新高地,其蕴含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生动践行了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诠释,通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的理念和剖析具体案例,再结合各地实际农情、民情,不难领悟出打开思想桎梏的金钥匙。

“千万工程”实施20余年的过程中,内涵不断升级拓展,形式不断丰富创新,从浙江走向全国,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引领诸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通过深入系统全面的学习,我们归纳总结出“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

首先是规划引领,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基本遵循。结合广丰村实际,在规划设计中,要以区域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根据农村的地形地貌、村庄功能定位、经济、交通、行政区位、产业特色、人文底蕴、资源禀赋等条件,确定农业村庄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模式。当年,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是,构建起了“以县域美丽乡村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该体系一直以来都作为全国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事业的科学指引。现代农村的整体规划也应该以此体系作为框架,既要符合本村发展,也要符合区域布局。

其次是因地制宜,适时提升。乡村的一切规划设计,都要充分迎合乡镇区域的发展,村域内的地形地貌以原始状态为主,科学再造为辅。要以符合当地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作物种植为主产业的基础。规划的功能定位更要适应现代化新农村发展要求。深入挖掘“历史古文化”、充分开发“地方人文特色”、全力打造“当地传承精神”。落实“农业生产、生态环保、旅游休闲、农耕文化弘扬、新兴农产业”等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引入数字农业、乡村旅游。

最后是统筹推进,合力攻坚。“千万工程”实施的根本是解决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等人民最关心的突出问题,乡村振兴工作应该是在“千万工程”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就当前正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农村而言,切实整合农村水利、危房改造、综合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探索形成多元主体供给和多种制度结合下的农村公共品运营模式,既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公共品持续运营与管护。

重难点一:“千万工程”用20年的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效。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规划引领、久久为功,我们要做好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准备,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经必须以“功成不必在”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按照规划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朝令夕改和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工程”,也不能随意调整工作方向和重点,而要在科学规划和前瞻谋划的基础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重难点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点要高,标杆要拉起来。要充分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开辟更多涉农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具有广泛渗透性和赋能作用的新兴技术,同时,也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优化农村市场化配置,激活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

重难点三: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到解决农民群众的痛点,再到满足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回答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根本问题。

具体解决思路: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政策上还要再重视,资金保障上还有再投入,机制上还有再优化,让基层想干事、能干事。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直面问题,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四是坚持系统观念,规划先行,统筹落实,从夯实基础到检验落地成效,都要按照规划目标去执行。(图文/王勇)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83108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