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亚东、陈会松/摄)
汉马科技全自动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在焊接新能源车驾驶室。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清新互联信息科技公司,是一家以视觉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生产的5G超高清智慧视觉产品和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产品,应用于能源、消防、应急指挥等众多领域。“去年营收9000多万元,随着疫情后市场复苏,今年业绩有望实现更大增长。”8月22日,清新互联创始人、董事长尼秀明告诉记者。
尼秀明毕业于中科大,2014年与几位联合创始人共同创办清新互联。创业过程中,来自政府和国资背景的资金支持加速了清新互联的成长。2016年,尼秀明团队入选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A类名单,可享受省级1000万元资金扶持政策。作为对省级资金的配套,合肥市及合肥高新区也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
政府资金和国资背景基金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是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探索形成了‘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科创’的打法,构建起良好的产业投资生态圈。”省投资集团旗下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负责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资金的管理工作,省高新投公司董事长徐先炉介绍,自2014年以来,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项目已投放资金14.72亿元,累计吸引扶持科技团队企业265家,吸引15个院士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3000人。
与传统行业不同,科技公司在初创期往往会经历较长的研发阶段,投入大,与高成长、高回报伴随的是高风险。要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解决其早期融资难题非常重要。从财政资金到国资背景的基金,安徽省在支持科技人才创业方面,给予了相当优惠的条件。“省级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的扶持资金,在扶持的企业满足税收或上市指标后,所占有的股权直接奖励给创业团队。”省高新投科创部负责人桂斌说,这极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创业团队既能够获得相当大的财务回报,还有利于在后续融资时保持对企业的实控,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
致力于细胞工程核心技术的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力量,建设肿瘤细胞库,为肿瘤药物研发、临床治疗等提供支持,去年营收6000余万元。中科普瑞昇创业过程中,来自政府扶持资金和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2016年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团队B类名单,获得省市各6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中科普瑞昇总经理任涛告诉记者。2020年,省高新投管理的“三重一创”基金又向中科普瑞昇投资,支持企业建设省精准用药工程实验室。
与真金白银的支持同样重要的是,国资投资管理机构在帮助缺乏经验的创业者规避融资“陷阱”上也能发挥关键作用。尼秀明在创办清新互联之前,曾创办过另一家公司。“那是2002年,风险投资的概念还没普及,创业生态也不像今天这样完善。我们因为缺少启动资金,引入了外部投资人,但为此放弃了大部分股权。”尼秀明回忆,当时,自己和创始团队缺少融资经验,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导致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影响。这也是尼秀明后来在创办清新互联时,对股权融资非常谨慎的原因。
中科普瑞昇融资过程中,省投资集团、合肥产投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对中科普瑞昇的股权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因为恰当的估值和合理的股权设计,中科普瑞昇在经过多轮融资后,创始团队仍持有合适的股权比例,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责任安排和利益连接机制。
对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的强有力支持,不仅激活了本地人才资源“存量”,更吸引外地人才来皖逐梦,创造了“增量”。省投资集团发挥国资投资平台功能,打造“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科技园,已累计招引490家企业。连续六年承办“创响中国”安徽省双创大赛,吸引7253个海内外项目报名参赛,其中海外项目1344个,推动68个海外项目和37个省外项目落地安徽。
作为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管理人,省铁路基金公司围绕新兴产业发展与“卡脖子”技术突破,在招才引智上持续发力,注重把行业高端人才团队招得来、留得住。以2021年末投资的景泽生物医药为例,通过投资招引企业注册地自江苏南通海门搬迁至合肥高新区。企业核心团队带头人曾主持及参与我国20余项生物新药研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首席科学家拥有发明专利超过30项。日趋成熟的融资环境和投后赋能,正催生强大磁场效应,有力吸引各类人才汇聚安徽、创业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