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柏文/摄)
11月19日上午,2023合肥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五站)鸣枪开跑。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最终男、女组全程和半程桂冠均由中国选手摘得。
11月19日,初冬清晨,巢湖岸边一声枪响,暌违三年的合肥马拉松,正式开跑!
合肥,是座奔跑的城市。
鲜为人知的是,新中国的马拉松运动从合肥起步。1957年,国家体委在肥东县梁园镇举行马拉松测试赛,成为新中国的马拉松第一赛。此外,元旦越野跑,这种特殊的迎新方式,在合肥持续了63年。
奔跑的澎湃激情燃烧在合肥人的血管里,也转化成这座城市不断奔跑、变大变美的不竭动力。
以最短时间迈入“国际金标”“国内金牌”双金赛事行列的马拉松界“黑马”,聚集了3万人一起奔跑。这样的大规模赛事,安全如何保障?赛事如何管理?
用心服务,助力跑出好成绩
11月19日8∶45,来自浙江台州的选手潘红出现在半程马拉松终点附近,最终她以75分25秒的净成绩名列合肥半马女子组第一。
“合肥马拉松赛事组织者,非常用心,特地减少了折返点。这里的观众也特别热情,我爱合肥!”潘红兴奋地说。
落实“以跑友为中心,一切为了跑友”的服务理念,“合马”在业界一向有好口碑,许多选手在合肥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
正是在好口碑的吸引下,近三届男子全运会冠军尹顺金、董国建、仁青东知布等国内顶尖马拉松精英选手纷纷前来,让本届“合马”成为一场“星赛”。
本届赛事,中国田径协会委派了9名国家级裁判员到场,大赛组委会还从省内选调50余名国家级裁判,共安排327名专业裁判员。
各部门保障方案环环相扣:合肥市交管部门对赛事涉及道路进行交通管制,保障赛事安全;公交集团抽调70辆大运量公交车,开通三条免费公交专线,并调整多条公交运营线路;卫健系统为合肥马拉松赛事配置了32辆救护车,设置了23处医疗点位,抽调了72名医护人员进驻现场……
从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学院等,大赛共招募了3738名志愿者担任志愿服务。
主动担当,打造一场全民盛事
11月14日,距离合肥马拉松开赛还剩5天时间,马拉松新闻发布会上,合肥市体育局、卫健委、公安局交警支队、公交集团、轨道公司等多家单位、部门相关负责人逐一发布了合肥马拉松的运营保障方案。
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主动担当,形成了全市共下一盘棋、齐心协力办“合马”的工作格局。
合肥马拉松现场副总指挥、合肥市体育局副局长陆志勇告诉记者,自2014年合肥在滨湖新区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马拉松赛以来,每一届的比赛都成立了高规格的大赛组委会,市长担任组委会主任,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组委会成员涉及合肥市直及驻肥相关单位达30多家。合肥是举全市之力,打造一场全民盛事。
高规格,成就了高品质。“合马”开跑当年,即被中国田径协会定为铜牌赛事。从历经中国田径协会银牌赛事、金牌赛事,再到国际田联铜标、银标赛事,直至2020年晋升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合肥马拉松仅用了短短7年时间。
镀“金”以后,合肥马拉松沉寂了3年。今年强势重启,成为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5站。
关注细节,体育让城市迸发魅力
19日上午,参赛选手朱文涛坚持跑完半马全程后,感到足底筋疼痛,便来到了赛后修复区。志愿医师吴云赶紧蹲下来,为其按摩拨筋,缓解疼痛。“有这么好的服务,明年的合马,我还来参加。”朱文涛感谢地说。
细节决定成败。一场成功的城市马拉松,背后藏着工作人员无数的“匠心”。
比如大赛规模的确定。合肥马拉松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合肥马拉松、半程马拉松是在赛前根据道路、物资、安保的总体承载能力报名,最终将规模控制在了3万人左右。
医疗保障做得怎么样?在骆岗公园合肥马拉松终点处,记者看到我省唯一一台装载可移动的ECMO(即人工肺)救护车首次参与到合肥马拉松的救援保障中。除此之外,合肥马拉松组委会还贴心联系了安徽针灸医院、曙光医院、合肥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等,在全马、半马的终点分别设立了赛后针灸恢复区,还设立了拉伸区、冰敷区等,为选手提供赛后恢复服务。
比赛当天,约有一半的选手来自合肥市以外,其中包括37名外籍选手。11月18日,合肥滨湖新区的宾馆已是一房难求,合肥马拉松带动了全市的吃、住、行、游、购、娱。
“城市让体育迸发生机,体育让城市迸发魅力。如今,合肥马拉松已是这座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陆志勇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这场全民的欢乐派对,来到合肥,深度了解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