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教育 > 

安徽:特教之光 照亮乡村里的“折翼天使”

发表于:2023-12-08 10:36  作者:殷骁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陈紫芊

(记者 殷骁/摄)

当涂县特教学校老师在为特殊儿童授课。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安徽省农村特教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有力保障了教育公平。

在特校收获自信

日前,当涂籍残障青年小庆(化名)在马鞍山市一家知名酒店开始当天工作。从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入职,他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感谢市特教学校老师们多年付出,让我这个农家孩子接受教育、融入社会。”小庆说。

“农村户籍学生目前占全校学生的48%,让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谋生技能,是我们重要工作之一。”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陶康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校十分重视学生就业,开设西点烘焙、陶艺、丝绵画制作等8个专业,建立30多间实训室、生活场景模拟馆,并编制相关校本教材。去年,该校听障学生实现100%就业。

记者来到当涂县特教学校看到,整洁明亮的教室内,4名培智班儿童正跟着老师学习数学知识。该校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包括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等。今年,学校迁至交通更便利的青山河畔,进一步方便农村特殊儿童就学。

“我们首先把特殊儿童当作普通孩子,不给他们贴标签。同时,以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当涂县特教学校校长王海涛说,义务教育阶段,该校培智类学生应收尽收,今后还要吸收孤独症少儿入学。

每逢开学前,马鞍山市教育局均会同该市残联,全面摸排全市6至15岁适龄残疾儿童情况,按“一人一案”原则分类安置。今年8月,马鞍山市建立专家库,并深入县区做好残疾儿童入学评估和统筹。今年,马鞍山全市适龄残疾少儿1022人,已入学1010人,入学率达98.8%。

马鞍山市近年来相继出台多项支持特教发展的政策,超千名特殊需求儿童获得与普通儿童同等入学权利,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教体系。马鞍山对困难残疾人子女就学开展教育资助,今年资助3873人,发放资助金353万余元,进一步减轻农村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就学负担。

“早上好!”11月9日一早,记者刚走进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几名同学就热情地来打招呼。该校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特教学校,为全市听障、智障适龄残儿提供学习和生活环境。目前,该校教职工65人,设启喑部、启智部和学前教育部,共15个教学班,在校生205人,95%以上为农村学生。

经过在宣城特殊教育中心近9年学习,先天性重度耳聋孩子小丹(化名)能独立阅读各类适合青少年的书籍,能按要求写作文,并多次在绘画比赛中获奖。2019年入学的阿方(化名)现在学习状况良好,准备赴外地读书。“对比入学前后,学生多方面素质明显提高。绩溪、旌德等县有些家长,特意送孩子入学。”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陈珍玉说。

“随班就读”有保障

宣城市青年小周患有脑瘫,从小学开始,他就与普通孩子同班学习。“上学的时候,同学们没有对我另眼相待,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我。”小周说,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他入职宣城市志文建材有限公司。

小周接受的教育形式是“随班就读”,意即部分肢残、轻度智障、弱视和重听等特殊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让其在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相互交往的同时,获得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以便更好融入社会、开发潜能。

有专家表示,“随班就读”提供了有效干预治疗环境,可利用同伴关系促进特殊孩子逐渐掌握社会交往技巧,促使其障碍减缓和康复。一些农村特教学校较少、普通学校生源减少,且因熟人社会等条件,少儿及其家庭之间往往熟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普通同学不理解、不尊重特殊孩子等问题。

当涂县龙山桥中心学校与该县特教学校一墙之隔,王海涛也兼任该校负责人。秋季开学后,在他建议下,该校老师主动带领孩子参观特教学校,并与特殊儿童互动交流。“这样可以消除普通孩子对特教学校和特殊孩子的神秘感,认识到特殊孩子与他们其实没有太多不同,有助于实现融合教育。”王海涛告诉记者。

为做好“随班就读”工作,马鞍山、宣城都建立了包括卫健、民政、教育等部门专业人士在内的专家委员会,在开学前评估特殊儿童情况,做到一人一案,在充分考虑家长意见前提下,推荐适合“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到普通学校就读。特殊儿童学籍灵活,若在“随班就读”期间不适应,可及时转至特教学校继续学习。

据了解,我省大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座位安排、教学程序、课堂提问、练习过程等环节都对特殊学生给予适当照顾,尽可能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最近,马鞍山市特教学校还与当涂县合作,计划在该县多所幼儿园试点特殊孩子融合教育,培养老师、家长和幼儿残健融合意识,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尽早打好基础。

送教上门暖人心

学生不能来教室,那就把课堂搬进学生家里。针对重度残疾、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我省不少农村地区以“送教上门”方式,由教师定期到学生家中为其制定学习计划、讲授学习内容。

马鞍山市送教对象涉及智力障碍、肢体障碍、多重障碍等学生,且其家境大多较困难。送教老师结合音乐、美术、情绪矫正等相关内容上门服务,不仅提高残疾孩子多项能力,而且让家长学会了简单康复知识。

去年,马鞍山市投入特教公用经费598万余元,用于资源教室建设和送教上门等支出,明确送教上门等形式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升送教上门运行保障能力。今年以来,该市特教学校共为残疾学生送教上门732人次。

近年来,宣城市有200多名残疾少儿接受送教上门,送教上门也是宣城市特教中心持续多年的工作之一。该校先评估无法入校学生学习特质,以此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安排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每年为10多名中重度残疾学生送教近50小时,平均每月为孩子送教2次,每次约2小时,同学们在感统康复、文化学习、特长培养等方面进步明显,这项工作也受到家长一致好评。“多亏老师送教上门,孩子变化很大,我们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宣城市宣州区残疾儿童家长王女士感激地说。

“送教上门是对特殊儿童的兜底教育保障,应得到更多扶持。”我省一名长期从事特教工作的专家说。目前,送教上门存在路程偏远、山路难走、相关费用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明确送教上门各项细则,对参与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并设立专项经费,保证送教上门持续稳定深入开展。

去年,安徽省教育厅等7部门印发了《安徽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十四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发展提升总体目标作出部署:到2025年,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包括三方面:一是普及程度显著提高,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融合教育资源覆盖率超过95%,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机会明显增加。二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课程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更多样,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特殊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基本建立。融合教育全面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三是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继续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优先获得资助,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待遇保障进一步提高。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