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要闻 > 

安徽 :“无废”建设让城市更美好

发表于:2023-12-11 09:55  作者: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陈紫芊

“无废城市”建设与减污降碳、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紧密相连。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对实现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安徽意义重大。

2022年4月,合肥、马鞍山、铜陵三市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视,连续两年(2022-2023年)将推动3个国家级“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18个省直部门深入推进安徽省“无废城市”建设,2023年12月建立省级“无废城市”联席会议制度,梯次推进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将“无废城市”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范围。2023年推动阜阳、滁州、芜湖、宣城、池州、安庆6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推动蚌埠、淮南等7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5年实现我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开展。

合肥、马鞍山、铜陵市政府成立了“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出台“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及配套政策。各地以“无废细胞”建设和固废资源化为抓手,积极探索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路径。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和铜陵海螺伞形山矿“无废矿区”基本建成;和县化工园区、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相继启动“无废园区”建设;江汽集团、马钢等企业积极创建“无废工厂”。“无废城市”建设加速推进了我省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在工业领域,不断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2022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2021年提升1个百分点;持续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绿色工厂评价,推进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为牵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全省绿色工厂能效水平整体位于行业前列,绿色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带动引领绿色生产方式加速形成;加强清洁生产审核。以印刷、家具制造、水泥生产、化学原料制造、危险废物治理等行业为重点,聚焦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企业,2023年对167家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工艺升级、技术改造等手段,着力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

在农业领域,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工作。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完善废旧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两回收”处理体系,着力形成重点行政村有回收网点、乡镇有暂存中心、县区有回收主体的体系布局,初步实现“回收网点—回收主体—无害化处置”的回收处理路径;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成立省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联盟。

在生活和建筑领域,2022年,全省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500余万吨。全省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51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18座,设计处理能力4.88万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省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含资源化利用)57个,2022年全省建筑垃圾清运量超1.7亿吨,综合利用量超1.4亿吨。

在危险废物领域,不断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工作。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722.3万吨/年,总体满足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需求;着力防控环境风险,对产废单位、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全面开展现场检查,防范化解了一批涉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服务高质量发展走深做实。稳妥衔接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试点工作,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量逐年增加。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力求破解小微产废单位及社会源类危险废物收运、处置难题。不断优化安徽省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利用“白名单”机制,跨省转移效率进一步提升。

合肥

构建分类施策、城湖共治、创新驱动产业支撑的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新模式

入选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合肥市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势,扎实推进五大类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着力构建分类施策、城湖共治、创新驱动、产业支撑的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新模式,“无废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强化制度引领,健全推进机制。科学编制方案。印发《合肥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合肥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废物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四张清单”。市县协同发力,构建“1+13”推进体系;建立推进机制。依托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无废城市”建设专班,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21个成员单位参加,召开“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调度会,建立计划总结、考核评估等6项制度;开展考核评估。制定《合肥市“无废城市”建设目标考核办法(试行)》及年度工作要点,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专班成员单位,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分类考核评估,进一步压实责任、形成合力。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绿色转型。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发挥科创最大优势,推动绿色转型升级,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创建2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1个绿色园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在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建设84个减量示范区,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培育千吨以上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39家,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回收镇级网点89个、村级网点868个;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城区4814座集中投放点全部投入使用,原生生活垃圾在全省率先实现“零填埋、全焚烧”。补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短板,开工建设包河区建筑垃圾利用等项目,推动渣土对口包保消纳。

坚持创新驱动,探索特色模式。助力打造巢湖“最好名片”。建立巢湖蓝藻防控三级网格化体系,构建以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和藻水分离站为重点、蓝藻磁捕船为配套的应急处置设施。开展巢湖底泥检测和南淝河口清淤,探索藻泥与农业固废协同资源化利用;促进战新行业固废资源循环利用。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减废增效,在集成电路行业探索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形成门类齐全、能力匹配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体系。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建立废旧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和回收利用体系。围绕争创“中国家电之都”,推动废弃家电回收利用提升增效;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现有国家级、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9个、2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22年“1+5”建造模式等3项创新举措被住建部列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经验。入选全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首批22个项目启动实施。

推进体系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建立市场体系。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1590亿元,组织“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政银企对接,为“无废城市”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助力固废利用处置行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已有通源环境、劲旅环境、元琛环保等固废类企业上市;完善技术体系。成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设立土壤与固废污染防治等5个技术中心。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开放应用场景,征集先进适用技术;严密监管体系。实行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在线申报、管理计划在线备案、转移联单在线运行、危险废物经营情况在线填报,完成危险废物申报登记3916家,引入第三方提升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宣传体系。制定《合肥市“无废细胞”创建工作方案》,到2025年创建“无废细胞”300个以上。发布合肥市“无废城市”建设Logo,制作科普视频在地铁投放,在全市推送14种“无废细胞”海报,大力宣传“无废”理念。

马鞍山

紧扣地方特色 构建“无废”发展模式

马鞍山市以成功入列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为契机,锚定“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城市定位,努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坚决打赢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10月,马鞍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马鞍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紧密围绕“1+1+N”目标,即建立1套体系,制定1套标准,建设N个重点项目,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强化顶层设计,主抓责任落实。马鞍山市“无废城市”纳入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马鞍山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同配合,一体推进。2023年4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动“无废城市”建设。2023年6月起,市“无废城市”建设办公室相继印发了马鞍山市“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任务责任清单、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方案及评估细则,50项考核指标,101项主要任务,36项重点工程项目,10类不少于200个“无废细胞”,逐项分解,落实责任。引入国家级科研院所对全市“无废城市”建设进行指导、评估、总结与凝练,打造马鞍山市“无废城市”建设智库,进一步提升“无废城市”建设技术实力。

聚焦产业特点,狠抓源头减量。紧抓工业园区固危废治理的“牛鼻子”,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全类型、全覆盖、全过程”的固危废分类处置和资源利用体系。和县化工园区、慈湖高新区、马钢股份公司相继完成了“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建设方案编制。全市9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园区建设以及循环化改造,市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园区,当涂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2023年度绿色园区名单,郑蒲港新区、当涂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全市9个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并报送省发改委备案。郑蒲港新区建立了1个固体废物数字化监管信息化平台,开办了3个“公益环保超市”的配送中心,基本实现了园区危废应收尽收。宝武马钢积极落实“产城融合”的责任担当,持续推进“固废不出厂”自循环产业模式,打造“三链一仓”无废应用场景,推动“无废集团”“无废工厂”试点建设。

聚焦城市定位,创新数字赋能。紧贴“智造名城”发展与“无废城市”融合,创新将“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建成数量”作为马鞍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考核指标,积极推进企业“三化”改造。截至目前已获得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家、省级智能工厂15家、省级数字化车间61家、市级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6家,全市累计拥有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219户。积极推进数字化在固废管理场景中的应用,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为试点,建立了“政府主导、分层负责、市场运作、数字管理”的“马鞍山模式”,打造了“网点集群、全域覆盖、智能收集、有偿回收、闭环管理”的数字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已先后在博望区、和县、郑蒲港新区等县区建立了256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每个网点安装有智能收集柜,农户们可以通过手机登录操作,将废弃的农药瓶和塑料包装投入到智能收集柜中,经过自动称重,现场即可收到兑换金,回收的废弃物则由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回收转运处理。

铜陵

“铜”心协力 再踏征程 建水清岸绿新城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2019年,铜陵成为全国首批“11+5”“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22年4月,铜陵再次入选全国“113+8”“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持续发展,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绩效考核优秀,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省级考核优秀,垃圾分类工作连续六次位列全国124个小城市第1档第1名。全市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初显,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蹚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循环化”处置,提升综合利用效率。铜陵市紧紧围绕铜冶炼、硫磷化工、建材三大资源循环产业链,以静脉产业筑牢“无废城市”建设根基,推动铜工业实现全产业链减废,磷石膏、钛石膏实现综合利用和生态处置,以尾矿治理为主线,推动大宗固体废物源头消减,大力发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效率,构建全产业的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技术体系,实现工业固废高效、高值、规模化利用。近年来,铜陵市已经实施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有19个,总投资约32.99亿元,年综合利用尾矿557万吨、磷石膏168万吨、钛石膏314万吨、铜冶炼渣223万吨、粉煤灰30万吨、铜阳极泥5000吨,年产黄金8.3吨、白银270吨、水泥缓凝剂160万吨、超微细粉60万吨、预拌砂浆20万吨、加气混凝土板材25万m^3、加气混凝土砌块5万m^3、蒸压粉煤灰砖系列产品5000万块、矿山充填专用胶凝材料30万吨、标准除锈磨料砂60万吨,年产值约40亿元,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新产品”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数字化”引领,危险废物全链条监管。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引入“物联网+危险废物”智能监管服务平台赋能“无废城市”建设。根据“物联网+废矿物油”智能监管平台的试点经验,安徽摩力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自主升级研发了“物联网+危废”智能监管服务平台,建立了危险废物从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动态跟踪监管服务体系。通过“物联网+危废”智能监管服务平台推动危险废物可追溯管理,为危险废物监管和执法提供精准信息,从而提升工作效率,由“传统监管分散化”转变为“数字监管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由“传统经验式执法”转变为“重点科学精准化执法”,以“智治”助推“无废城市”建设。铜陵市参与企业已达226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40家,小微企业186家,收集转移危险废物4500余吨。

“精细化”施策,支撑“无废城市”建设。2023年7月31日,铜陵港好江南公司牵头制定的《废弃露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通过省市场监管局审查正式颁布。铜冠建材重大科技专项——“资源型城市大宗铜尾矿规模化增值消纳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取得积极进展,为推进铜尾砂规模化利用,该公司举办了铜尾矿作路基材料推介会,《铜尾矿作道路材料应用技术规程》通过了省级地方标准立项。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和社会源类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试点工作,市生态环境局会同交通局召开了“物联网+危废”智能监控服务平台升级项目实施推进会,着力构建危险废物从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动态跟踪监管服务体系,实现危险废物可追溯管理;通过智能管控平台累计开展危险废物管理专项培训12场;为平台入驻单位提供危险废物线上线下收集转移处置利用一站式服务并提供环保咨询技术支持。市生态环境局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依托安徽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经营单位“一企一档”并动态更新。在农业废弃物方面,积极协调帮助安徽双赢东南再生资源公司将回收的废农药瓶规范化、无害化处置。会同城管局、教体局召开了低价值可回收物收集箱布设推进会,推动收集箱布设向重点企业、高校延伸。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垃圾分类等领域相关工作,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开展了“无废城市”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督导,赴湖北省开展磷石膏规模化利用调研。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