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产业 > 

亳州 产业千亿级 发展新能级

发表于:2023-12-12 10:24  作者:李明杰、任雷、程兆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沈好好

(记者 程兆/摄)

利辛县望疃镇一家养牛场内,工人正在喂养肉牛。

(记者 程兆/摄)

蒙城县经济开发区,安徽大林冻干产业园车间内,工人正在分拣蔬菜。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个地方繁荣发展的“家底”。近年来,亳州市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现代中医药、绿色食品、文化旅游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努力打造皖北地区发展强劲增长极。

打好产业牌 药材变“药财”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至明清时期,亳州已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从清代诗人刘开描绘的家家户户芍药花开的盛景中可见一斑。

12月1日下午,走进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感受中药材产业发展魅力。该村是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十河芍花养生小镇所在地、亳州花海大世界的核心区。

“村里有香囊博物馆、中药炮制博物馆等,均生动反映了我们村的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大周村党委书记邢军委介绍,大周村共7002亩土地,其中流转经营6000多亩,白芍、白芷等中药材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

村民周瑞曾长期在外务工,2010年返乡创业,先后流转300亩土地,成为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以前家里人也种过、有技术,加上离中药材交易市场很近、不愁卖,坚定了我种植中药材的信心。”周瑞说,今年他种植的白芍、白芷等迎来丰收,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

芍花每年5月初开放,花期半个多月,花开时节全村满地绯红,景色怡人。大周村在推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同时,植入文旅业态,拓展村民致富好路子。

“村里先后建成芍药花海大世界、润耕天下、世外桃源、昆虫王国等旅游观光景点,初步形成以芍药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保健养生、农耕体验等特色产业。”邢军委告诉记者,村里已成功举办九届生态旅游(芍花)节,累计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带动村民就业1万多人次。

中医药是亳州最具辨识度的“金字招牌”。近年来,亳州坚持“以药立市、以药强市”,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全国中医药产业高地、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为进一步完善中药产业链,提高“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水平,亳州市从中药材源头质量抓起,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与安徽省农科院联合建设“亳州现代中药材研发中心”,牵头制定中药材栽培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措施,推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药材好,药才好。”优质道地中药材是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亳州市药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药材种植方面,亳州成功获批国家基本药物中药材种子种苗(安徽)繁育基地;推进中药材种植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成数字中药材示范园10个;建立30余种中药材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年扩繁良种2000余万株。

做大中医药制造规模是实现亳州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程。通过本地发展及招商引入,亳州聚集了一批以九方制药、中国中药天祥药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走进安徽天祥药业提取制剂车间,自动化的中药材提取设备令人称赞。“我们在遵循传统中药汤剂制备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了中药配方颗粒提取物自动化生产。”公司制作工艺主管王伟介绍说,目前企业已建成超微粉碎、多功能提取、真空浓缩等现代化生产线。“过去需要几百人完成的工序,现在只要几十人就能完成,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质量也安全可控。”

从一方药圃到千亿产业,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破百万亩,中医药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形成了“百万药农、十万药商、千家药企”的强劲发展态势。

牵着“牛鼻子” 蹚出致富路

隆冬时节,走进蒙城县漆园肉牛养殖基地,只见一头头西门塔尔黄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吃饱喝足后,它们围着电动毛刷挠痒,不时发出“哞、哞、哞”的欢快叫声。

蒙城县漆园肉牛养殖基地位于漆园街道花园村,由蒙城县兴农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建设。2022年1月,肉牛养殖基地一期建成投入使用,项目规划养殖存栏规模10万头。

“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的合作经营模式,可为养殖户提供近14万平方米的养殖用地。”基地负责人王涛介绍,截至7月底,基地累计存栏8356头、出栏6823头,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务工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230余万元。

亳州区域秸秆资源优势明显,素有养牛传统。然而,过去多为分散、小规模养殖,饲养管理粗放、圈舍简陋、养殖标准化程度不高,传统肉牛养殖行业亟待破局。

今年以来,亳州聚焦全链条、高品质,在全省“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中率先突破、争当领跑,全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在利辛县望疃镇的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高度自动化的大型牛舍内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

与不少养牛场不同,这里每头肉牛都戴有详细记录入场、生长等情况的耳标,并由技术员定期对不同批次的牛进行抽检,根据体重、生长速度等变化情况,科学制定营养配方。

“利用视频监控所有车间的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徽牛云’的大数据平台,可以为生产管理全程提供精准、及时、高效的经营数据和预警分析报告,节约生产成本。”公司运营总经理闫学虎说,这种方式每出栏1头牛可节约生产成本100元,有利于发展规模养殖。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一头肉牛,如果卖给屠宰场,能卖两万多块钱,但如果“吃干榨净”,充分进行深加工,价值能增加几倍。

为支持肉牛产业全产业链条发展,亳州市出台“牛规划”、制定“牛政策”、成立“牛专班”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资金为例,亳州设立市级专项基金10亿元、市财政列支5000万元,蒙城县设立专项基金4亿元、利辛县设立专项基金2亿元支持产业项目建设。同时,建立“企业+银行+保险”协同支农机制,开展“活体贷”提标扩量行动。

今年8月投产的蒙城赢财牛农业科技公司,将肉牛细分为34个部位,加工成预制菜、熟食等产品,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在生产车间,一头肉牛经过流水线作业,被工人分割成牛前部、肋腰脊部、腰腹部、牛后部、混合部等产品。

“我们现在有1条肉牛屠宰线,2条精分割包装线,经过精细分割之后,每头牛的产值提升5000元左右。”公司总经理王守路介绍,预计2024年将投用第二条生产线,届时屠宰规模将达8万头,年销售额18亿到20亿元。除了屠宰加工,公司还开展肉牛深加工,生产牛肉卤制品、牛肉酱及速冻调理品。

如今,亳州市正按照谯城良种繁育、利辛规模养殖、蒙城屠宰加工、涡阳高端肉牛羊发展定位,加速肉牛产业链养牛卖牛肉到“种、养、加、消、销、服”一体化转变,逐步实现产业壮大、企业受益、农民增收。

果蔬深加工 价值再提升

11月30日下午,走进蒙城县兴农绿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内,只见水果黄瓜、串西红柿、大西红柿等一众蔬菜住上了“高楼”,穿上了“睡袋”,甚是喜人。

不同于传统大棚,园区里均是智能化玻璃温室、连栋薄膜温室、日光温室等高科技智能温室,全部采用椰糠立体无土栽培模式,通过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科学管理与种植。

在智能温室生产区,工人陈稳华正在进行无土种植生菜作业。她将椰糠培植的生菜苗用无纺布袋包裹,放入大拇指大小、底部镂空的微型塑料盆后,再将微型塑料盆整体放入立体种植架的预留洞穴中。

“这里都是智能控制,种菜不沾土,蔬菜品质好、长得快。”陈稳华说,她家就住在产业园附近的村庄,家里也种了几十年蔬菜,直到去年来到绿港产业园,才知道种菜已经这么高科技了。

“立体水肥一体化种植,不仅减少了水、肥、药的投用,还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的蔬果产量。”蒙城县皖农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增辉告诉记者,其种植的水果黄瓜从开花时算起,只需7天,就能送到长三角地区市民的餐桌。当日,其生产的水果黄瓜和番茄共7吨,将直供南京市的大型商超。

引进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延长蔬菜产业的产业链,增加蔬菜产品的附加值。

走进安徽大林冻干食品产业园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把码放整齐的青梗菜放在160米长的蔬菜加工生产线上进行加工,历经清洗、杀菌、切割、烘干等多道工序后,完成了脱水成“干”的神奇旅程,销往全球各地。

“蔬菜经过流水线上反复的清洗、杀菌,既保留了营养成分,也保障了食用安全性,其售价从每斤几毛钱涨到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产业园总经理助理卞花丹告诉记者,烘干蔬菜也更易保存,密封情况下,保质期长达两年。

脱水菜干突破了季节和运输条件限制,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由低端到高端的转化。“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规模达30万亩,实现各类冻干、烘干蔬菜及冷冻蔬菜等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可逐步带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当地村民就业创业。”卞花丹表示。

小蔬果,大产业。亳州市坚持质量兴菜、绿色兴菜、品牌强菜,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全产业链条发展,逐步实现了产业有规模、生产有标准、产品有品牌、销售有市场。截至目前,亳州市谯城区、蒙城县分获省第一批、第二批“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县,全市共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其中已认定的21家,新创建6家。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