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郎溪磨盘山遗址上榜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磨盘山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发掘面积总计1640平方米,出土可修复遗物4000余件,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前后延续的文化堆积,时间跨度从距今6200年至距今2500年。
断开后钻孔缀连的玉器、肥硕家猪的仿生陶塑、纹饰千变万化的纺轮……近4000年的时光面纱被轻轻掀起一角,这些出土遗物揭示了“磨盘山人”的生活平等、富足,颇具生活情趣,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世外有桃源”
春雨淅淅沥沥,和院外鸟鸣协奏成曲,位于郎溪县飞鲤镇的磨盘山遗址考古基地宁静又神秘。3月24日,走进考古基地的陈列室,各种玉器、陶器等出土遗物分门别类、琳琅满目,让我们得以窥见几千年前“磨盘山人”的生活面貌。
“当时人的生活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比较平等、比较富足,非常具有生活情趣。”郎溪磨盘山遗址考古基地负责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赵东升告诉记者。
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玉器不同,磨盘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不少呈现出断裂、开孔的特点。“我们推测,出土这些玉器的墓葬,玉器对墓主来说比较奢侈,很多玉器虽然断成几截,但舍不得扔,钻孔后用绳子缀连,继续佩戴。”赵东升分析道。
考古发现,郎溪磨盘山遗址存在这种现象——有礼器意义的随葬品、可能表现得比较高等级身份的墓葬,没有玉器出土。玉器的有无与墓坑规格似无相关性。“当时玉器可能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多呈现出商品经济社会这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交换获取。”赵东升告诉记者,“我们推测,当时社会是一个相对平等的状态。”
陈列室里,一尊猪形仿生陶塑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它通体黝黑,身体肥硕圆润,憨态可掬,自带“萌”感。“头小腹壮,这就是典型的驯化猪形态。家养的猪吃粮食,说明当时家有余粮。”赵东升介绍,遗址出土的仿生陶塑还包括牛、鱼、鳖等造型。
磨盘山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网坠和陶觽所占比例很高,无论是地层还是墓葬中均广泛存在。考古人员在采集和浮选物中可见大量的螺壳、鱼骨和菱角、芡实等水生动植物,较少的猪、鹿和牛、水稻等陆生动植物。石器的数量和类型很多,并且大多数都有使用痕迹,表明与石器使用相关的手工业和农业较为发达。
“当时人们既获取大量渔业资源,又有家庭养殖,背后所支撑的是种植经济。”赵东升分析道,“可以说,他们的生计方式非常多元,不愁吃不愁穿,比较富足。”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仿生陶塑模仿生活中动植物形象,体现了当时人们非常有生活情趣。”赵东升说着,拿起一块纺轮,向记者展示道,“这是当时纺线织布的工具,可以转起来。这块纺轮两边分布着不同的纹饰,转起来格外漂亮,劳作中还有美的享受!”
在磨盘山,几乎没有无纹饰的纺轮。四角星纹、八角星纹、太阳纹、连弧纹、中国结式的纹饰……让人惊叹于数千年前磨盘山先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往昔岁月,南漪湖边磨盘山里的聚落,男子捕鱼、耕种,女子纺织,渔舟唱晚的景象跃然于眼前,此乐何极!
“十年磨一剑”
在磨盘山遗址考古基地,记者看到,技工付士金正在一丝不苟地修复一只商周时期陶碗。“有的遗物残缺严重,修复起来难度大。要一点一点小心拼接,很考验眼力和手力。”付士金告诉记者,他去年3月来到磨盘山从事遗物修复工作,已经修复了上百件出土遗物。
对于赵东升来说,从2014年开始参与磨盘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到今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趟征程已整整十年。“真的是‘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赵东升感慨地说,“不管前面付出了多少努力,听到结果还是很平静。觉得很难,又觉得很自然。”
磨盘山遗址1970年发现,1985年郎溪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其纳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2年6月,省政府正式将磨盘山遗址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价值引来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郎溪县文物所所长王芬介绍,2015年、2016年、2023年南京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三次发掘。
记者了解到,之前考古基地设在发掘现场附近,条件比较简陋。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2022年10月,考古基地成功搬迁到现在的地点,有了固定的修复、陈列等场所。“当年10月1日开始装修,12日成功入驻,当地全力支持,非常及时高效。”赵东升说。
磨盘山遗址在三次发掘中,共清理出上自马家浜文化晚期、下至南宋早期的墓葬343座,出土可修复遗物4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瓷器、硬陶器、原始瓷器等,器形多样、共存关系和演化序列明确,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文化演进研究的典型范例。
磨盘山遗址已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的核心依托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
“磨盘山遗址处在关键时间、关键地域,拥有关键内涵。这里处于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地理节点上,具有重要的文明廊道价值。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同类型的遗址不会超过5个。”赵东升向记者介绍,月底就要启动今年的遗址发掘工作,一是对已经发掘的资料尽快进行整理、研究,二是考古补充发掘工作,尤其是对马家浜文化至崧泽文化的墓葬区还没有完整的揭露,可能还对其他重要遗址的功能区进行小型发掘,三是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对遗址、文物进行修复展示利用。
“目前,磨盘山遗址保护性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将持续性开展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推动磨盘山遗址申报国保单位,并积极申报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将当地文物保护利用与考古工作不断推向深入。”郎溪县副县长李晖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