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白色网纱裙”的食用菌,你见过吗?
(记者 高勇/摄)
红托竹荪是高档食用菌,被誉为“雪裙仙子”
它叫红托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雪裙仙子”“菌中皇后”的美称。眼下,合肥的红托竹荪正迎来采收期,通过工厂化种植模式,“合肥产”红托竹荪能够实现四季生产,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除了红托竹荪,合肥还有鸡枞菌、羊肚菌、蛹虫草、赤松茸、金耳等名贵食用菌。近年来,合肥积极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强化科技支撑,扎实推进中国菌物谷(合肥)等重点项目建设。4月10日,记者从合肥市农业农村局获悉,预计今年合肥食用菌将年产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
工厂化种植红托竹荪 一年四季可生产
4月9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造甲乡的安徽长丰食药用菌综合产业园。
走进园内,一排排白色的温室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在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菇房内,记者看到,层架式菌床上“长”满了鸡蛋大小的竹荪蛋,其中一些竹荪已经“破壳而出”,探出色泽乌黑的菌帽、仙气飘飘的菌裙以及笔直洁白的菌柄。工人们来回穿梭于菇房内,小心翼翼地进行采摘、分拣、装筐。
红托竹荪天然分布于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区,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元素,近年来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以前,贵州、云南等山区大多采用人工覆膜方式来培育红托竹荪,产量高低要‘看天吃饭’,效益没有保证。”安徽省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负责人郑桂霞告诉记者,现在在该产业园内,依托智能菇房,红托竹荪的种植突破了地域、环境、季节的局限,能够实现常年高产、稳产、优产。
“红托竹荪十分‘娇气’,对种植环境、管理技术要求极高。我们与韩国一家公司共同研发了红托竹荪专用设备。”郑桂霞说,除了上专用设备外,在菌株选育上,还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上海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合作,成功突破了红托竹荪液体菌种这一难题。从原料调配到接种,从育菇到成品包装,全部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生产,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采用工厂化种植模式,每个智能菇房都接入了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温度、光照、湿度、二氧化碳等参数进行智能调节,创造符合红托竹荪生长的人工气候环境。在管理上,12个智能菇房只需要一人,与传统出菇大棚比,更加节省人力。”
郑桂霞表示,公司在园区建设了84个智能菇房,从2月开始,红托竹荪陆续出菇,这一轮的采摘期将一直持续到5月底左右。生产的红托竹荪既可当鲜菇卖,也可制成干菇。目前每天红托竹荪的产量约1600斤,每斤售价接近200元。主要销往北上广、江浙沪以及合肥各大高档超市。
年产值超5000万元 正研究将其“吃干榨净”
采访中,郑桂霞告诉记者,红托竹荪这种菌类浑身都是宝。
“公司正研究将红托竹荪‘吃干榨净’。我们把竹荪盖烘干,制成成品销售,叫做‘素毛肚’,可以用来煲汤也可以用来涮火锅。竹荪蛋以前都是被丢掉的,但是其里面有丰富的胶类物质,摸起来和鸡蛋清一样,我们正在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准备将其中提取到的有效成分,运用到护肤品领域。”郑桂霞说,就连红托竹荪采菇后废弃的菌渣,公司也将其做成了有机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我们在长丰的红托竹荪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郑桂霞说,下一步,还计划开发红托竹荪相关预制菜,进一步延伸其产业链价值,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除了红托竹荪,在合肥,一批充满科技感的食用菌正蓬勃生长。
“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丰富市民的餐桌,还能促进农户增收。目前李玉院士团队已入驻中国菌物谷,7个实验室已配齐专业设备,菌物种质资源库已保藏菌物标本2000余份,同步完成了智慧菌房试验生产和展示示范。”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将继续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全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