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正从沿海向内地纵深发展,长江两岸船舶工业基地、船舶工业产业园区层出不穷,各显神通。在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布局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池州市贵池区布局船舶装备制造,该区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修造集聚区迎来重大机遇。
在贵池区乌沙船舶工业基地,一艘艘大型船舶静待远航,一片片火红的焊花在船坞内喷射四溅……
乌沙船舶工业基地自2009年开始建设,历经10余年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正汇聚发展新动能。
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链聚集明显
近年来,池州贵池区多措并举推进乌沙船舶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提高船舶修造企业生产能力水平,推动船舶修造企业转型升级。
明确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在船舶修造业的应用;着力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布局船舶配套企业,引导产业向陆域纵深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建造船舶50万载重吨,全口径统计产值达15亿元,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是南京上游最大的船舶修造集聚区。
产值超百亿 将建成全国最大集聚区
据了解,乌沙船舶工业基地主体坐落于乌沙镇扁担洲,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发展船舶修造产业,规划面积7500亩,占用岸线4380米。目前,建成区占地面积1635亩,利用长江岸线2890米,落户船舶修造企业8家,4家在产企业均为二级Ⅰ类船舶建造资质,可建造长度180米以内、5万载重吨以下船舶;8家企业备案总产能168万载重吨,经省船舶修造产业学会现场核定,建成产能100万载重吨。
在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布局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贵池区布局船舶装备制造,该区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修造集聚区迎来重大机遇。目前,全省共有3个船舶集聚区,分别为池州、铜陵、芜湖。其中,贵池区集聚企业最多,集聚能力最强。2021年,安徽船舶行业全年完工订单105。1万载重吨,其中,乌沙船舶基地完工订单47.5万载重吨,池州中远研发的安徽首个新能源电动渡船完工交付。根据规划,乌沙船舶基地将建成为全国内河最大的江海联运绿色智能船舶制造集聚区,预期产值将超100亿元,税收超5亿元。
绿色园区 汇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贵池区坚持推进乌沙船舶工业基地绿色园区创建,不断提高园区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为推动基地绿色园区创建工作,贵池区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多形式、多渠道强化绿色园区创建宣传。同时,启动基地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建立船厂技改项目评估制度,实行绿色准入,编制完成总投资600万元绿色园区创建项目,完工绿色园区雕塑、入口景观工程、绿化等,有序推进智慧停车场、污水管网工程,基地承载能力全面增强。为保障基地生态环境良好,该区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建立常态巡查机制,实施环保安全第三方治理,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政府助力 保障企业“生命线”
船舶制造是非常典型的周期行业,重资产、价格波动大,造船企业资金压力大。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难以维系正常生产经营运转,生命就将终结。
资金链也被视作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帮助企业减轻资金压力,高质量建设船舶修造集聚区?贵池区积极探索创新,发挥政府平台作用,汇聚金融优势,为园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贵池区乌沙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徐毅表示,贵池区利用平台资源优势,由金桥投资集团和鑫舸投资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池州金舸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实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金舸公司作为乌沙船舶工业基地经营性公司,负责船舶基地项目运营和资产管理。
目前,金舸公司发挥国资资本优势,多方筹措15亿元资金,用于乌沙船舶工业基地基础设施提升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通过政府牵头加强资金链建设,引入供应链金融平台,为基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也为贵池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启航新征程,奋进新起点。乌沙船舶工业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将推动乌沙船舶工业基地产业链整合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船舶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布局中,贵池区将书写船舶装备制造新的篇章。(图文/江凯、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