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要闻 > 

安徽聚焦“粮头食尾”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发表于:2023-05-26 09:19  作者:许昊杰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唐义瑞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安徽省如何利用好农业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建设农业强省,要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聚焦“粮头食尾”

产业链再跃升

小满已过,广袤的皖北大地上,小麦金黄饱满,丰收在望。

在亳州市涡阳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大伙儿正等待着夏粮收获,麦收准备有序进行。

“6月初就可以正式收割了,现在主要是做好农机维修保养,准备大干一场。”合作社有关负责人表示,金沙河合作社由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成立,共流转土地1.2万亩,预计今年能收获夏粮7000多吨。

田间直达车间,小麦完成“蜕变”之旅。近日,在金沙河面业公司的卸粮棚内,记者看到几十吨小麦正从货车上倾泻而下。随后,这些小麦被送进制粉车间,经过磨粉、和料、压面、切条、烘干、包装等程序后,一袋袋挂面新鲜出炉。

“一粒小麦可以磨出7种面粉、2种麸皮、1种次粉!”金沙河面业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梦露告诉记者,原来日产1500吨面粉的车间需要8个工作人员运营,现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车间日产能约3600吨,增加1倍多,人员却不用扩充。

据了解,金沙河面业公司是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处理小麦250万吨、加工挂面70万吨,去年产值为18.6亿元,带动就业600余人。

“今年公司启动金沙河码头仓储物流项目建设,着手打造集农业种植、仓储、加工、销售、运输、服务于一体的长三角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李梦露说。

我省粮食产业存在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以“粮头食尾”为抓手,全省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延伸粮食产业链。

聚焦产业链全方位发展,每粒粮才能更有价值。在亳州,不只金沙河面业公司,包括五得利集团等一批知名粮食加工企业也先后落户,带动113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向优质粮食产区和加工园区集聚,亳州小麦年加工能力达到450万吨。

从卖原粮到卖产品,产业链上增效益。2022年,我省实现粮油加工业总产值3070亿元,比上年增加173亿元,同比增长6%,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着眼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我省将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强园、强企,今年要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从1.55万亿元提高到1.68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6∶1。

聚焦“畜头肉尾”

深加工更精细

如何筑牢“畜头”基础?除扩大规模外,利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是有效路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科技强农,加快技术现代化,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

5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六安市霍邱县扈胡镇的浩宇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只见标准化圈舍宽敞明亮,一头头黑猪膘肥体壮。

“公司主要养殖霍寿黑猪,共有扩繁场3个,每年可提供霍寿黑猪种猪3000余头,苗猪与商品猪15000余头。”该公司总经理焦俊告诉记者,基地还采取“猪—沼—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养殖粪污经厌氧发酵后作为牧草种植有机肥,再用种植的牧草投喂黑猪,“这种模式养殖的黑猪运动量大,肉品质高。”

浩宇牧业公司还引进全自动精液检测、稀释和分装生产线,各种现代化设备为黑猪繁育提供科技支撑。

“但养殖企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往屠宰和加工方向发展。”焦俊坦言,该公司正谋划建立屠宰加工基地,提高养殖附加值。

红酒鹅肝、鹅肝酱、老鹅煲、烧鹅……在位于霍邱县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六安龙翔美食王禽业有限公司展馆内,鹅类预制菜食品琳琅满目。

“公司主要产品是鹅肝、鹅肉和相关加工食品,共30多种。”龙翔禽业公司董事长胡建远向记者介绍,公司集鹅产业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于一体,年加工朗德鹅200多万只,产值有6亿多元。

为什么要向预制菜产业进军?胡建远给记者算了笔账:“纯养一只鹅的收入大概是100元,但经过加工向预制菜转化后,一只鹅产生的价值有300元,利润约50元。”

预制菜是农产品加工的一种常见形式,我省已有众多企业布局。截至2022年底,全省预制菜企业约500家,总产值超700亿元。今年省委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淮南牛肉汤、徽州臭鳜鱼、符离集烧鸡等预制菜产业,力争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预制菜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要把握住发展机遇。”省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胡明表示,做大做强徽派预制菜产业,能让安徽优质特色农产品更好实现价值提升,让农民稳定增收致富。

聚焦“农头工尾”

促增值塑优势

一只小龙虾,是如何做成大产业、挺起霍邱渔业经济腰杆的?

5月17日下午,在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探寻答案。

在位于产业园的安徽方硕食品有限公司,一筐筐挥舞着钳爪的小龙虾被倒到传送带上,送进加工车间。

“这些小龙虾要经过蒸煮、冷却等环节,最后加工成虾尾、虾仁产品。”该公司总经理姚道彬介绍,他们一年能加工6000吨小龙虾,产值达1.1亿元。

从鲜虾到加工成品,小龙虾身价“涨”了不少。

“目前小龙虾市场收购价每斤五六元,每3斤鲜虾可产出1斤虾尾,虾尾每斤价格在二十七八元,比直接卖鲜虾划算。”姚道彬说,一些规格较小、难以在市场上直接零售的鲜虾,同样可以加工成虾尾产品,废弃的虾头还可出售给饲料加工企业再利用。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为霍邱县的特色产业,小龙虾产业已由最初的“捕捞+餐饮”模式,发展到今天集养殖、加工、餐饮、冷链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链。2022年,全县小龙虾产量7.56万吨,“霍邱小龙虾”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强“头”和“尾”,已成为厚植我省农业优势的重要抓手。

在方硕食品公司的不远处,从事饲料生产加工的六安市潼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周边部分企业生产中废弃的虾头与禽类羽毛,在这里“变废为宝”,被加工成动物饲料。“收购的湿鸡毛价格在每吨850元到1000元,加工成羽毛粉后可卖到每吨4500元到5500元,净利润每吨约500元。”潼庆生物负责人胡锦庆说。

“与潼庆生物公司类似的企业在园区还有好几家,主要利用畜禽下脚料为原料生产动物饲料及相关产品。”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园在资源、产品、产业间已初步实现融合,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渐有成效。

省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张云认为,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关键要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既要做好“头部”农产品的特色化增值空间,也要做好“尾部”精深加工的增值文章,头尾兼顾齐发力,才能把农产品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相关新闻

政策

产业

新闻排行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监督电话: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体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动:18856058829

广告合作:15256597399